首页 > 政策文件 > 发展规划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6-09-05

  为落实国家和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粤发〔2004〕23号)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1.重要意义。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繁荣发展。积极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增加了一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成果显著,社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社科规划、社科评奖、社科普及、社团管理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等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研究方式的创新有待深化,学术资源的整合和学科结构的优化有待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各级党委、政府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加快繁荣发展“十一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务实、兼容、创新的传统,紧紧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着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决策服务能力,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基本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为重点,以提升学术竞争力为目标,初步构建起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基本框架。有利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管理体制、研究体制、规划体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成果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二、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4.积极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全省社科骨干力量,高质量完成我省承担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各项重大课题研究任务。以“工程”课题研究为龙头,带动提高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理论创新能力,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认真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质量、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党的理论建设和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省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5.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建设。继续发挥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建设研究所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支持依托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推动建立省委党校、广州市社科院、深圳市社科院等新的省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以项目为纽带,以首席专家为课题负责人,以跨院校、团队式研究为基本形式,构建虚实结合、机制灵活、具有较强原创力和辐射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网络。
  三、创新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加强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
  6.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巩固优长学科和特色学科,壮大学科实力,增强学术竞争力,力争5至10个学科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支持新建一批关系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发展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扶持一批有重大创新意义、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作用、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长远影响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强学科建设的统筹协调,高校、党校和社科研究机构要找准学科建设重点,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全省学科建设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布局合理。
  7.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特别是具有广东特色和优势的跨学科研究基地,重点提高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成果转化等水平,力争3至5个省级研究基地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加快信息化建设。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制订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计划。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搭建全省联网的学术交流、成果发布、资讯服务、文献保障的平台。加大力度建设南方网理论频道、广东社科规划网站、广东社科普及网站、广东教育科研网站、广东社会科学信息中心网站等平台,加强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图书馆及党政机构信息资源的交流互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建设20个左右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验室、数据库和案例库,力争若干个省级实验室、数据库进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和数据库的行列。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和综合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四、创新咨政方式,提高应用对策研究水平
  9.着力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着力加强对各种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对省委、省政府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10.健全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决策咨询研究的职能作用。由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完善每年一次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制度和广东省重大决策研究社会招标工作管理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由省社科院牵头,开展省情研究、社情民意调查、决策咨询等工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调研服务和对策研究。拓宽哲学社会科学界与党委、政府联系沟通的渠道,完善社科研究机构与党政部门信息交流、合作研究的机制。依托省内高校、党校和社科研究机构,打破学科局限和部门界限,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创意产业等3至5个虚拟研究院,培育资源优化、机制灵活、反应快捷、水平较高的应用对策研究团队。
  11.完善应用对策研究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省社科规划要增加应用对策研究项目的立项比例,市级社科规划要以资助应用对策研究为主,进一步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在社科成果评奖和社科著作资助出版中,确保应用对策研究项目占一定比例。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要制定措施,调动广大社科工作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参与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主动向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加强社科研究成果的搜集、展示、发布、推广、应用、反馈系统的建设,畅通高校、党校和社科研究机构与党委、政府以及企业、社会的沟通渠道,推动社科成果的转化运用。积极培育促进社科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才,推动优秀社科成果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五、创新社科普及,提高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12.健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网络。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社科联要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负责统筹规划,培训社科普及专门人才,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和工作网络,力争“十一五”期间,建立100个社科普及工作站或教育基地。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社科社团及其他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组织开展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推动社科普及工作进农村、企业、学校、社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社科知识的宣传力度,为社科普及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3.打造社科普及品牌。充分利用省内外资源,精心办好公益性、多系列“岭南大讲坛”,实行省、市、县(市、区)联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使其成为我省普及社科知识、传播先进文化的标志性品牌。继续办好每年一次的“社科普及周”活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扩大影响,增强实效。精心策划出版“社科普及精品读物”大型系列丛书,力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创新学术交流,提升广东学术形象
  14.拓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精心组织每年一届的“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年会”,继续办好广州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交流会,积极主动展示广东学术形象。充分发挥“岭南学术论坛”、“南方理论前沿论坛”、“广东高校学术论坛”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学术交流。举办泛珠三角区域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及高层学术论坛,围绕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联合研究和深层交流。拓展“两岸四地”学术交流渠道,继续办好“粤港澳关系系列研讨会”,创办“粤台合作论坛”,深化与港澳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与国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建设重点学科,兴办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人才培训,加大力度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出国访问或进修,扶持优秀社科类出版物出口,扩大我省专家学者和优秀成果在海外的影响。
  15.实施名刊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办刊质量和水平较高的学术期刊,力争“十一五”期间有3至5个新刊物进入全国核心期刊行列。加强对各类学术期刊的指导,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联系沟通和竞争激励机制。每年举办两期学术期刊“主编论坛”,促进省内社科期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提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整体形象。
  七、创新社团管理,活跃学术氛围
  16.实行分类指导。各级社科联要充分发挥业务主管的职能,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各类社科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对依托高校或社科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社团,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扶持,强化其学术交流、学术创新的功能;对依托党政部门、主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社团,要引导其增强社会效益和决策研究能力,在决策咨询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对面向企业和社会、主要从事咨询中介服务的社团,要指导其依法开展业务,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
  17.加强社团管理。制定我省社科社团管理条例,推进社科社团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和完善社团工作竞争激励机制,强化社团内部管理,促进社科社团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依附型向自立型转变。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粤办发〔2005〕11号)精神,促进我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八、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活力
  18.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宏观管理体制。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健全议事制度,定期研究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重大问题。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按照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事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把握正确导向,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形成机构健全、职能明晰、人员专业、运行高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各级社科联要更好地发挥党委和政府沟通联系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桥梁纽带作用。
  19.改革创新社科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围绕出精品、出人才的目标,改革科研体制,完善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招标为主要方式的研究组织形式。着力加强创新型学术团队建设,每年面向全省资助若干个创新团队,争取5年内形成10个以上布局合理、资源集中、机制灵活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增强我省承接国家和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深化社科研究机构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逐步实行科研、管理人员双向选择的全员聘用制,激发内部活力。改革科研开发工作体制,积极鼓励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大力发展智力产业,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20.做好社科规划工作。充分发挥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的导向、组织和资源整合功能,重点支持重大现实问题和优长特色学科研究项目,切实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立项的原则,健全基金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严把验收关,提高结项率、精品率。组织《广东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文库》和《广东社科规划成果要报》编辑出版,加强项目成果的宣传推介,拓宽优秀成果进入党委和政府决策的渠道。各地级以上市也要重视和加强社科规划工作。
  九、加强组织领导,培养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21.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领导,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文化大省建设和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目标。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每年逐步增加,重视扶持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拓宽经费投入渠道,鼓励设立各种类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调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支持社科研究的积极性。完善优秀成果评奖、优秀著作资助出版等激励机制,为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2.制订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规划。围绕构建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制订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规划,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23.培养中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十一五”期间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进入国家社科理论人才系列。继续实施省哲学社会科学“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和“珠江学者计划”,在项目立项、成果出版、挂职锻炼、出国访问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加快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加大对文科学位授权点的扶持和建设力度,争取增加一批体现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和优势的文科博士点、硕士点,着力提高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社科后备人才。    
  2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活动,继续组织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活动,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杜绝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反对学术腐败。积极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学术活动中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和学术道德规范,为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多作贡献。

版权所有@ 2005-200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粤ICP备06074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