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努力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为我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总体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为先导,以提升科研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为主题,以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为主线,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创新能力、学科整体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建设学术强省,打造“理论粤军”,使我省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区域中心。
二、强化理论研究
3.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点加强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每年推出一批高质量、具有创新性价值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创新品牌。
4.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建设。继续发挥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等龙头带动作用和其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机构的骨干作用,不断培养和扩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生力量,构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辐射力的研究网络。
5.把握正确学术导向。高举旗帜,服务大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坚持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真理、创新理论、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学科建设
6.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大力扶持基础研究,推动实施一批中长期重大专项工程,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基础理论研究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推动形成结合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7.突出重点学科和优长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的龙头作用,加强我省现有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适当增设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加强高校、党校、社科院等不同系统之间的学科合作交流,推动形成战略研究联盟。
8.扶持特色学科建设。加强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广东地方历史文化和岭南民俗文化的研究,加强广东思想史和广东历史文化名人的专题研究,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中心。建设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扶持、培育具有岭南特色的社会科学类学术社团。
四、提高应用对策研究水平
9.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加强应用对策研究。重点组织力量对“十二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推出一批既符合我省实际又具有全国借鉴意义,既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又具有较高思想理论含量的重大研究成果,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10.建立健全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在社科规划立项、社科成果评奖和社科著作资助出版中,确保应用对策研究项目占一定比例。完善重大决策问题研究课题招标机制,加强社科研究成果的搜集、展示、发布、推广、应用、反馈系统的建设,拓宽优秀成果进入党委和政府决策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向课程教材、社会普及、政府决策、文化产品的转化。积极培育促进社科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才,推动优秀社科成果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五、增加学术社团的活力
11. 推进学术社团的改革发展。对依托高校或社科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社团,给予必要的经费扶持,强化其促进学术交流、学术创新的功能。对依托党政机关、主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社团,引导其增加决策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决策咨询服务中谋求自身发展壮大。对面向企业和社会、主要从事咨询中介服务的社团,指导其依法开展业务,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建立和完善社团工作竞争激励机制,激发社团内部活力,促进社科社团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依附型向自立型转变。
12.健全和完善社团管理机制。省社科联要加强对有关学术社团的指导和协调,指导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改进和完善其内部管理,使其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逐步完善社科联组织建设,指导协调社科力量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六、创新社科普及工作
1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普及,持续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在全社会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幸福文化,弘扬正确的幸福观。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14. 建立健全社科普及网络。省、市社科联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充实力量,加强对社科普及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百个优质社科普及基地建设计划,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社科普及工作网络。
15. 打造优质社科普及品牌。精心办好各级各类公益性社科普及讲坛、论坛,把握导向,创新形式,扩大覆盖。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全省“社科普及周”活动,精心策划出版“社科普及精品读物”系列丛书和社科通俗读物。制订社科普及工作条例,推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七、扩大学术交流合作
16.加强学术交流。深化国内学术交流,精心组织每年一届的“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年会”,办好“中国(南方)智库论坛”。拓展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渠道,形成稳定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每年举办一次“岭南学术国际论坛”,鼓励高校、社科研究机构与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合作。
17.继续实施名刊名网工程。重点扶持《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现代哲学》、《开放时代》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支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推动更多省内学术期刊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国内核心期刊行列,力争我省重点期刊进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期刊行列。创办“中国(南方)学术网”,探索建设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验室、数据库、虚拟研究院,打造全省社科资讯服务平台。
八、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
18.培育学术名家。依托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造就更多拔尖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积极培育学术创新团队,大力推动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实施项目倾斜政策,扶持和培养一批学术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本土人才脱颖而出、引进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激励机制。
19.优化队伍结构。继续实施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和“珠江学者计划”,在课题立项、成果出版、出国访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计划,实施优秀中青年社科骨干到基层和党政机关挂职交流制度,引导社科工作者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扶持力度,为我省社科事业持续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20.加强学风建设。深入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学术观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抵制学术不端行为,遏制学术腐败。建立健全科研诚信机制,完善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等学术监督机构。定期评选表彰德才兼备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家。
九、健全体制机制
2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帮助解决影响其发展的重大问题。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文化强省建设和科教兴粤、人才强省战略总体目标。宣传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宏观指导,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研究、管理体制的建设。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发挥统筹领导职能,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社科事业的强大合力。建立省领导同志联系专家制度,加强省领导同志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常态性联系,专门听取专家建言献策,提出研究任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22.完善评价管理机制。加强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全面调研与跟踪评估,建立和完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构建以鼓励原创和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培育民间学术评价机构,增强学术评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进一步完善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出版资助、成果奖励等评价激励机制,推动出精品、出人才。培养科研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批政治好、业务精、善组织、勤服务的科研管理骨干。
23.落实保障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工程”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和政策保障措施。组织人事部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关心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经费逐步稳定增长。拓宽经费渠道,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广东社科中心”等一批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地位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交流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