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省社科联大力推动中共华南抗战研究
2025-08-08

  8月6日上午,汇集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优秀论文的《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评审会在广东社科中心召开,标志着省社科联有组织推动实施的中共华南抗战研究又一重要成果即将完美收官,也预示着中共华南抗战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丰收阶段,是我省学术界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重要活动的精彩映照。

  扭住关键——以全局性站位锚定系列研究主攻方向

  中共华南敌后战场是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华南抗战一直是有力支撑正面战场的战略支点,不仅牵制了15万日伪军兵力,策应全国抗战大局,还迟滞了日军的“南进”步伐,为西南大后方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为扭转战局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都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在推动相关研究过程中,省社科联注重引导专家学者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严密的逻辑,系统论证华南敌后战场何以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这一重要历史定位,辐射带动相关研究,打开新局面、更上一层楼。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左双文在评审《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时指出,只有紧扣“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这个历史定位,将之从多角度、多方面阐释清楚,中共华南抗战研究才能“得其大者而兼其小”,才能筑牢其研究的坚实基础,进而带动学术界持续的研究热度力度,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全国抗战研究和抗战宣传。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李振武研究员对编纂出版《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是近年来华南抗战史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充分彰显了华南抗战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规划先行——以有组织科研推动优秀成果竞相涌现

  省社科联一贯高度重视发挥社科规划导向作用,推动有组织科研在中共华南抗战研究中发挥支撑性作用。着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省社科规划中设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纵队系列研究课题”重大委托项目,下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纵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纵队学术研究发展报告》《东江纵队史》《珠江纵队史》等8个子课题正有条不紊推进,阶段性成果《广东纵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评估与优化策略》《近年来华南抗战研究综述》已完成并广受好评。省社科规划一般委托项目“海陆丰革命史研究(涉及抗战部分)”、青年项目“中共中央领导广东抗战的历史与经验研究”也正在按时序推进。目前在研的17个省社科规划项目已发表中共华南抗战研究相关论文10多篇。其中,南方医科大学青年教师王英俊撰写的《全面抗战时期东江游击队武器来源渠道研究》《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李济深的统战工作》,韶关学院原院长廖益发表的《抗日战争时期华南高校大学精神》,东莞城市学院青年教师唐潮撰写的《抗战时期广东省社会建设与田赋征实》《抗战时期广东省田赋征实研究综论》等系列论文,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红希完成的《粤北抗战文化(1937-1945)相关概念及其发展路径对策研究》,都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纵队系列研究课题”重大委托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张金超研究员认为,有组织科研很好解决了以往研究小弱散偏不聚焦的问题,有利于把专家学者志趣与重大叙事结合起来,有利于系统性产出高质量成果。

  长期主义——以机制化安排促进相关研究系统集成

  近年来,省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共华南抗战研究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省社科联在多措并举扶持本省专家学者挑大梁的同时,也积极通过搭建多元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吸引全国专家学者构建学术共同体,携手推动中共华南抗战研究铸就巍巍学术丰碑。依托《学术研究》发挥名刊效应,坚持择优刊登中共华南抗战研究优秀论文。与暨南大学合作创办《侨批文化研究》学术集刊,第一辑就注重遴选能够反映中共华南抗战与爱国华侨支援抗战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华南战场历史面相。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在参加《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评审时强调,中共华南抗战既是一段不朽的史诗,也是一座理论研究的富矿,文集编撰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一定要体现研究成果的完整性,一定要把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遴选收录进来,使之真正成为一本学界认可、读者点赞的好书,并以此为桥梁纽带,吸引越来越多的省内外乃至国外专家学者持续关注、热情投入中共华南抗战研究,最终形成一套集大成之作,补齐中共抗战历史区域“版图”,深化细化中共党史、抗日战争史研究,源源不断为提升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粤 ICP 备 06074866 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