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2025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场会议——“科技赋能,创领未来”在星海音乐学院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星海音乐学院承办,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协办。会议聚焦音乐科技创新、艺术产业赋能与传统文化活化三大方向,推动优秀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贡献智力引擎,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陶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星海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彭伟力主持会议。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劲堃,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迪云,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李翰敏,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会长张承良等出席会议。

李宜航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年会聚焦“科技赋能,创领未来”,是我省社科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助推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有益探索。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其边界与内涵始终在与科技的共生性演化中被协商与重塑。他对星海音乐学院多措并举推动跨界合作,深入探索艺术与科技、产业的融合之道表示充分肯定。这种融合创新,不仅为学校优势学科建设拓展了新空间,也为学校建成大湾区乃至全国艺术创新高地注入了新动能。他表示,省社科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星海音乐学院发掘文理交叉、艺科协同的优势,共同为推动中国音乐艺术向新向优、走向世界贡献更多真知灼见。
陶陌在致辞中表示,星海音乐学院秉持“根植岭南文脉、贯通科技人文、服务湾区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艺术+科技+人文”协同育人体系。近年来,学校依托粤港澳音乐科技中心等平台,在智能音乐、沉浸式音频、数智乐器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机制,推动“课堂—实验室—舞台—产业”一体化发展。学校将以此次年会为契机,持续深化科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广东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文化软实力的跃升贡献更多“星海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志安,中国美术学院文创中心教授姚大钧,浙江音乐学院教授谢秉元,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亮及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伟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演讲。专家们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传统音乐、AI艺术的文化语境、多模态交互音乐、预训练大模型生成技术及音乐计算等前沿主题展开研讨,共同展望科技引领艺术创新的新趋势。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15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广东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沉浸式交互装置来袭 解锁“艺术+科技”新玩法
作为年会的重要实践展示环节,星海音乐学院同期举办“7.1.4全景声视沉浸式交互电子音乐作品展”,成为年会最受欢迎的“打卡地”。该展以7.1.4声道全景声系统为核心技术基石,通过《星海的鱼会作曲》《身体宇宙》《“彩虹音符”实时编码交互装置》等十余组创新装置,构建了集全景声空间、多模态交互与智能生成于一体的综合展示平台,展示学校在“艺术+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彰显科技赋能文化发展的广阔前景和文化科技融合的无限潜能,为学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创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星海的鱼会作曲》自然驱动音乐生成系统

校园水池里的锦鲤游过,图像识别与AI技术便将游动轨迹转化为舒缓的疗愈音乐,“锦鲤在星空歌唱”的浪漫想象,此刻成为现实。《星海的鱼会作曲》是星海音乐学院“花草虫鱼音乐校园”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也是科技、人文与自然的跨界对话。
《身体宇宙》生物数据沉浸交互装置

戴上传感设备,《身体宇宙》装置便以脑电、心率与动作捕捉数据为笔,实时“绘制”虚拟宇宙的视听景象,多感官沉浸体验中,身体、身份与存在的哲学命题变得直观可感。
《失与衡》反重力雨滴沉浸式交互装置

《失与衡》装置前,观众抬手、放下,水滴随之上升、下落——动作既控制着水流与声音的位置,又被系统编码引导,在“失序与平衡”的交织中,探讨身体与技术、自然与系统的关系。
AI智能教辅钢琴系统

Al智能教辅钢琴是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科技学院研发的智能钢琴教学系统,融合高精度传感、人工智能评估与虚拟数字人交互技术,为不同层次学习者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钢琴教育体验。
数智乐器创新设计

当前数智乐器创新设计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人工智能、交互技术与传统器乐深度融合,行业专利授权量激增,智能化、个性化转型成为主流方向。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科技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成为该领域人才培养与实践创新的重要阵地。
数字音乐智能视唱训练系统

视唱如同“音乐的阅读”,传统练习依赖老师现场纠错、反馈滞后,而这套系统将科技融入基础训练,能实时给出音准、节奏评估,让“看谱即唱”的技能变得轻松易掌握。
儿童联觉能力提升艺术交互装置

本装置灵感源于现代互动与生成艺术,结合动作控制环绕声与动态视觉生成,将绘画、音乐与视觉艺术融为一体,打造实时多感官综合创作平台,通过跨媒介互动激发儿童的联觉能力与感官协调性。
《彩虹音符》实时编码交互装置

《彩虹音符》颠覆了“艺术只能观看”的认知,它将实时编码即兴演奏的理念,转化为无人值守的交互装置,观众无需专业技能,只需简单参与,就能触发代码生成与音乐演变,完成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创作”的体验转换,感受编码美学与音乐的碰撞。
《骨气》“脸部表情与肢体动作识别+音乐生成”交互设计装置

本作品以MetaSound系统构建音频响应逻辑,通过MaxMSP搭建动作、音频数据交互链路,实现多设备信号实时中转;采用Ableton Live完成音频素材分层制作与效果动态,TouchDesigner负责视觉交互数据解析,将动作触发信号转化为粒子、水墨特效的参数驱动指令。核心交互中,角色动作触发招式时,多工具协同联动,驱动场景中的听觉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