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成立大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作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粤港澳社科领域深度协同的重要举措,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三地高校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迈入“资源聚合、优势互补、协同攻坚”的全新发展阶段。
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是响应国家战略,协同粤港澳高校研究力量,通过机制建设、学术研讨等,提升区域国别研究水平,为大湾区国际化及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的学术共同体。有来自广东19所、香港1所、澳门1所共21所粤港澳的高校正式加入联盟,开启三地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联盟呈现“广东引领、港澳助力”的格局,香港地区由香港城市大学代表加入,该校凭借国际化办学优势,在全球治理、区域合作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澳门地区则有澳门城市大学参与,其在中葡文化交流、区域经济研究方面特色突出。广东作为联盟核心,共有19所高校跻身其中,涵盖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顶尖学府,以及汕头大学、韶关学院等地方重点院校,覆盖综合、理工、师范、财经等多学科门类,形成多元化研究体系。
锚定战略需求,共筑研究新高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代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向联盟的成立致以热烈祝贺,向出席联盟成立大会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向省社科联等关心支持广外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他认为,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强国之基。成立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是加强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实践,是服务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联盟的成立搭建了跨校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广外将全力支持联盟的建设和发展,推动资源共享机制化、课题研究协同化、人才培养一体化、智库品牌国际化。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代表省社科联,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深耕区域国别研究、致力学科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关注、支持广东社科事业发展的各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他认为,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的成立,是粤港澳三地高校携手共进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区域国别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他相信,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打破粤港澳三地学术资源壁垒,促进优秀成果共享,助推各高校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与研究水平实现新跃升。
他表示,省社科联服务高校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始终坚持行动导向,讲求一个“实”字。一是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在部分高校布局和扶持了一批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二是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以“立足湾区、沟通中外、促进发展”为宗旨,联合创办《大湾区研究》《区域国别研究》两本集刊。三是在《南方智库专报》框架下创办《区域国别研究特辑》,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呈报决策层参考提供便捷通道。四是与省出版集团合作,共同设立1000万元的青年学术原创出版基金,实打实扶持青年学者。
他期待在有组织科研、新型智库建设、学术品牌打造、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联盟深化拓展务实合作,共同探索区域国别研究新路径、新方法、新范式,力争形成更多成果,携手在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中挑起大梁,源源不断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湾区智慧、做出更多学界努力。
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代表联盟所有成员向各位来宾致以诚挚感谢。他认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共同体是一座桥梁,连接学科之间、学校之间,也连接政商媒,这是区域国别学的超学科属性使然。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区域国别学学术共同体,是响应国家号召、回应学界关切,也是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国际化的主动作为,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学术和时代担当。联盟成立是大湾区区域国别研究领域交流、对话、合作的奠基,是一份面向国家、面向未来的承诺。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兼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程美宝表示,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的成立,与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宗旨相当契合,有助发挥各个学系、学科以及研究人员的优势。她期待与联盟各成员有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为建设区域国别学共同努力。
她对于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感到十分荣幸。她认为,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的成立有利于整合各学系、学科及研究人员的优势资源。她希望能够通过增进互信、凝聚共识,以务实的学术合作助力区域国别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在启动仪式上,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葡语国家研究院院长叶桂平结合澳门“中葡平台”定位与葡语国家研究经验,就以区域国别研究破解湾区与葡语国家联动痛点提出三点核心建议:一是澳门高校要以“聚焦葡语国家、服务湾区出海”为导向,将学科建设与湾区产业需求结合,打造区域国别研究体系,推动“葡语+”双学位培养模式。二是要建立“湾区协同+国际联动”机制,推动中葡高校教师互换、建跨境认证平台,设专项人才基金,推动粤港澳高校与产业界合作开发模块化培训课程。三是要当好中葡交流“搭桥者”,为湾区重点实验室与葡语国家科研机构搭合作桥;以横琴为转化基地,将产学研项目纳入扶持,强化澳门协调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姜锋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思想库”、文明互鉴的“桥梁”。粤港澳高校积淀深厚,新时代更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体系,推进交流合作,为全国学科建设提供经验。他肯定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区域国别学建设的投入与优势,其以学部统筹、语言为基、交叉创新、应用为本的实践,为联盟提供宝贵经验。他建议,联盟深化人才共育机制,推行校际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协同推进智库网络,依托大湾区建成果转化中心,参与全球治理研究。期待联盟成为服务国家的“思想库”、培养人才的“孵化器”、文明互鉴的“新高地”,贡献更大力量。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高盟学术委员会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罗林代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线上出席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成立大会,对联盟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为大会筹备付出努力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同仁致以衷心感谢。罗林认为,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体现了三地高教界的情怀和担当。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作为粤港澳高校联盟下设的第73个成员,该联盟成立恰逢其时。罗林教授对联盟提出坚持高位统筹完善协同机制、坚持整体布局集聚优质资源、坚持联动对接强化协同育人的三点期待,他相信,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将成为三地教育合作新平台、服务国家战略新高地。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成代表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祝贺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成立。他指出,上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有三大共性:一是均为改革开放先行者,在探索区域国别学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贡献突出,都有“学术兴邦、学术兴业、学术启明”传统;二是均有丰厚研究传统,两地研究均崇尚务实、“小而美、优而特”的研究传统;三是均秉持“协同创新、包容发展、共同繁荣”理念。他表示,当前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尚处初级阶段,难以完全匹配国家战略需求,联盟成立正当其时。上海“海派文化”与大湾区“湾派文化”均含“水”之“至柔方能至刚”的特质,契合区域国别学交叉融合特点,期待联盟延续活力,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创新,年年有亮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高校区域国别学联盟顾问委员会主席杨洁勉围绕 “粤港澳区域国别研究需要通过‘五级联动’促进高质量发展” 发表特邀学术演讲。他指出,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统筹大湾区集合优势,学习国内先进经验,开创跨境合作新局面,通过 “学科交叉、交叉学科、跨界融合、跨境整合、国际合作” 五级联动,推动区域国别学科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以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三位一体”路径为题的特邀学术讲演,指出该学科是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的应用型基础学科,具有交叉在地、学用相生属性,提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智库建设“三位一体”建设路径,并提及高校智库是关键短板,需走嵌入式发展路径。
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澳门等地80多位高校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上还进行了联盟启动仪式和聘任仪式。
深化高校合作,展现多元研究力量
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的成立,离不开各高校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积极探索。在此,让我们一同了解广东部分高校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发展情况。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于2024年1月,拥有国内首个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围绕有组织科学研究、有规划国际传播和有协调人才培养开展工作,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中和关乎人类未来的基础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复杂性问题、跨学科问题开展研究。除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外,研究院也致力于为政府部门和“走出去”企业提供资政、咨商服务,为大湾区引入更多国际资源,为世界增添大湾区元素,以及为讲好大湾区发展故事在内的中国故事做出独特贡献。
2.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RCIOIC)成立于2017年,是经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批准成立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建设中心。中心致力于“冷门小国”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研究,研究对象国包括毛里求斯、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塞舌尔、科摩罗、法属留尼汪等7个国家或地区。中心秉持中国情怀、全球视野、历史使命、时代担当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印度洋岛国研究高校智库
3.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是历史最为悠久与最具优势的特色专业学院之一。从1927年暨南大学设立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开始,这里成为近代中国系统研究东南亚问题和华侨问题的摇篮,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和社会影响。院拥有四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备案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以及区域国别研究院等研究平台。
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成立于2024年12月,是集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教研和科研为一体的实体学院。学院受广东省外办委托负责广东省新型智库建设任务,设有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亚太安全与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省级智库“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建有“中东欧研究中心”“中国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俄罗斯问题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教学研究中心”“欧洲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团队。学校区域国别研究院依托学院建设。学院以《中东欧国家文化蓝皮书》《太平洋岛国动态》等为阵地,定期就国家和区域热点问题撰写资政报告,致力于服务国家地区战略需要,为国家和地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5.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6月,作为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的开放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中心,集合学校多个学院相关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专业服务力量和国内外东南亚研究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大数据资源库,在全国率先推动东南亚学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科构建和人才培养工作,已招收“东南亚学”硕博士生,实施完整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建立了东南亚学导师队伍和学术委员会等。
6.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为研究重点、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核心区域,探索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共建中的积极作用,增进对外的文明互鉴与交流合作。研究院下设中国—东盟智库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马来西亚研究中心、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华侨华人文化研究中心等。2024年6月,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入选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024年8月,中国—东盟研究中心获批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7.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06月。研究中心旨在以高起点、国际化的视野,聚集有志于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人才,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学科综合、队伍一流、管理先进的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国际交流为一体的学术机构和思想智库。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输出中国医药卫生管理模式,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药卫生情况的研究,为我国对沿线国家进行精准援助提供政策建议。
8.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为中联部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单位、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下设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环孟加拉湾地区研究所、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荷兰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东亚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葡语国家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中东研究中心和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学院以研导学,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国际传播学”国际复合型创新人才,打造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咨政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智库。
9. 深圳技术大学
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设立于2021年9月。以此为平台,外国语学院通过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紧密结合国内外环境与需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研究国际人才、华侨华人、留学/移民与发展,以及欧盟、澳大利亚、美国和非洲等区域和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中心通过研究、出版、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论坛、讲座和沙龙等活动,分享科研成果,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和政策对策,供政府、企业和公共机构等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0.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大局、服务广东省对外发展、服务广东工业大学国际化进程为目标。研究院以东南亚地区、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三个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汇聚国内外主要研究力量,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地区层面取得显著进展,在全球地区治理、地区发展繁荣中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旨在建设集咨政、研究、交流、传播于一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时代智库。
11.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根植侨乡,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将本土资源、中国视野、人类情怀融为一体,探索地方高校区域国别学建设的路径。在三十多年的学科和平台建设中,研究院搭建了“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两年一届)、“中国侨乡比较研究”国内学术交流平台,推出了“侨乡研究丛书”,创办了学术辑刊《中国侨乡研究》。
12. 肇庆学院
2022年12月,肇庆学院依托外国语学院成立肇庆学院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中心下设六个研究室:中欧文明互鉴研究室、东盟国家研究室、波兰研究室、东北亚研究室、马来西亚研究室、基里巴斯研究室,围绕国家主权与安全、世界和平发展、全球治理、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欧洲、东北亚、东盟国家和基里巴斯国家区域国别学研究。
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的成立,是粤港澳三地高校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跨越。它不仅为三地高校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平台,也为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联盟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深化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高校的优势,加强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服务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必将成为我国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为我国建构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期待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发展和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更多的社科智慧和湾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