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要闻
跪着的修复,站着的历史!《古田会议》油画在广州重焕光彩
2025-08-30

多光谱成像的光束穿透画布

揭开颜料层下隐藏的历史密码

七个月的匠心打磨

在毫米级精度中与革命记忆展开对话

中国最大尺寸革命题材油画重焕光彩

  8月30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活动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美术馆正式开幕。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王伟,古田会议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黄光礼出席活动并先后致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陈晓阳主持开幕式。

  修复的是油画,传承的是精神

  在本次学术活动开幕式上,多位嘉宾围绕《古田会议》油画修复成果,畅谈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让这幅油画的“重生”更添厚重感。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代表广州美术学院向各位活动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她动容地谈到,由于不能触碰画布,年轻的艺术家们在修复的过程中要跪在油画的“桥板”上,垂着头一点点修复。历经7个月艰辛努力,《古田会议》油画最终在广州重焕光彩。

图片

▲跪在“桥板”上的修复

  她期待《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成果展引领人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7个月的修复历程,是对历史真实性的绝对尊重,让古田会议的精神火种借由艺术的定格、科技的解码还有修复的匠心,重新获得照亮未来的蓬勃力量。

图片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代表省社科联,向系列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倾力付出的艺术家与修复团队致以崇高敬意。他认为,对《古田会议》油画进行修复与保护,是对绘画技术的雕琢,对精神火种的传递,对先辈记忆与革命风骨的唤醒与延续。修复团队通过精准解读画作材质与过往修复的岁月印记,挖掘出隐匿于色彩与线条背后的时代特质及技艺传承脉络,使这幅革命艺术瑰宝重绽芳华,同时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质感,为研究二十世纪革命美术创作手法与材料变迁,呈上了一方可深入探寻的宝鉴,也为艺术史的织锦添上了一道不可或缺的经纬。

  他表示,助推广州美术学院人文社科事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是省社科联推进“体系化改革、集成式重塑”的题中应有之义。期待双方在推进有组织科研、创设社科研究基地、建设重点实验室等方面精诚合作、多出成果、塑造标杆。

图片

  古田会议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黄光礼称赞画作的原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他表示,广美的师生团队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凭借精湛高超的技艺,克服重重困难,对油画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匠心雕琢,圆满完成修复工作。

图片

  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新疆、香港、澳门等各地高校专家学者、艺术家以及观展群众近100人参加活动。此次学术活动以多元形式回望抗战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核心内容涵盖“回溯经典・荣光重现——红色足迹《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成果展”、“战途猎画:抗战中后期李桦、黄新波、司徒乔的风景表达”、“硝烟的诗与画:抗日战争与文艺创作学术研讨会”三大板块。其中,“《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成果展”作为承载革命记忆、展现修复匠心的关键部分,成为本次学术活动的重要亮点,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以“历史记忆—科学解析—修复传承”三重维度,讲述这幅画作重焕生机的故事。

图片

  接下来,邀您进入《古田会议》油画的“前世今生”。

  一部油画,承载一段不朽历史

  《古田会议》油画的“前世今生”,本身就是一段红色传承的故事。其由著名军旅画家何孔德创作,现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记录古田会议这一里程碑事件的经典艺术作品。1974年,为筹建古田会议纪念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叶锡祚与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洪瑞生,专程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何孔德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历时3个多月精心临摹,最终完成了这幅长4.8米、宽2.8米的《古田会议》油画。

图片

▲油画《古田会议》  作者:何孔德

  作品陈列于古田会议纪念馆序厅,不仅是馆内最为经典标志性展品,也是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的重要载体。它让无数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古田会议的历史场景: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成为党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为党和军队的发展筑牢根基。

  古田山区较高的环境湿度,加之长时间半户外展出,让这幅珍贵的油画“饱经风霜”,出现严重霉变等问题,品质大幅下降。守护这幅承载红色记忆的作品,让它重新绽放光彩,成为古田会议纪念馆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

  科技赋能+匠心坚守,让红色瑰宝“重生”

  转机源于广州、龙岩对口合作的深入推进。为抢救性保护这幅红色艺术珍品,古田会议纪念馆与广州美术学院借助两市对口合作的春风,于2024年底正式共同启动《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项目。

  此次修复工作,是科技与匠心的深度融合。为精准诊断画作状况,广州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学院(全省首个!广美新学院重磅来袭!)组成的28名师生修复团队运用多项专业设备与检测技术:高精度多光谱成像清晰揭示过往重绘与修复痕迹,超景深显微镜细致观察绘画层结构与画布纤维,X射线荧光光谱精准识别颜料中的无机元素,激光拉曼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则填补了有机颜料检测数据……这些技术协同发力,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诊断单”。

图片

▲科学成像分析

  修复过程更显严谨与精细。团队将修复拆解为拆框运输、临时贴面加固、数据采集、清洗、填补、补色等19个步骤,历时7个月,每日坚持5—8小时精细作业,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采用有机溶剂凝胶技术,既精准控制表面涂层清洗范围,又避免溶剂渗透损伤画作;针对顽固油渍,创新运用牙科打磨机进行毫米级处理,成效显著;选用具有优异可逆性和抗老化性的Regalrez 1094合成树脂作为保护光油,有效延缓画作黄变,为画作提供长效守护。7个月的坚守,不仅让画作重绽芳华,更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质感,为研究二十世纪革命美术创作手法与材料变迁提供了丰富对照样本。

图片

▲化学清洗前后对比

  “《古田会议》油画的成功修复,是古田会议纪念馆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的结晶,也是广州、龙岩两市对口合作的重要成果和生动实践。”黄光礼在开幕致辞上谈到。他也借此机会,邀请人们到革命圣地古田参观研学、采风创作,进一步感受古田会议精神的力量。

图片

  展览还集中展出多幅同期革命历史题材油画。这些作品与《古田会议》共享相近时代背景、艺术语言与材料特征,共同构成中国革命视觉叙事的重要链条,让观众得以透过艺术,感受特殊历史阶段中创作者的集体风貌与精神追求。

  结语

画布上的霉变被温柔拂去

留驻了岁月赋予的历史质感

修复者的笔触轻轻补缀

只为让古田会议的场景能与更多当代人对话

图片

  这场以“守护”为核心的展览,终不只是呈现一件油画的“重生”——它更像一次初心的重申:当科技与人文碰撞,当匠心与历史共鸣,那些沉淀在革命题材艺术品中的精神基因,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往,而是能照亮未来的鲜活力量。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粤 ICP 备 06074866 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