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展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贡献和时代风采,推动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组织广东广播电视台拍摄推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专题纪录片《岭南学人》,第一季共10集。纪录片从12月7日起,每周六晚间22时30分在广东卫视首播,次日在大湾区卫视、广东新闻频道重播。纪录片同步在“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和南方+、羊城派、触电新闻、荔枝网等平台播出。
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自2011年开始评选,目前已评选四届,共有46名优秀专家学者入选。纪录片《岭南学人》第一季共拍摄了黄天骥、黄修己、黄建华、冯达文、陈鸿宇、蒋述卓、戴伟华、罗必良、李庆新、陈金龙等10位优秀社会科学家,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纪录片历时一年拍摄制作,深入挖掘10位学者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思想,生动记录岭南学人优秀代表潜心钻研、孜孜求索的问学之路,充分展现他们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使命担当。
10位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简介
黄天骥,男,1935年11月生,广东新会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曲史和古代诗词,与同仁一起经过数年努力使中山大学成为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权威。著有《黄天骥文集》15卷,另校释出版《元明散曲精华》等多部著作。与北京大学袁行霈等共同主持编纂的《中国文学史》入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国内有广泛影响,已出版11次。先后获得教育部教材一等奖、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国家图书一等奖、北京市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学术成就奖等。曾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2011年当选首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黄修己,男,1935年8月生,福建福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与名誉理事、教育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组文学组成员等。上世纪80年代初及时吸收思想解放成果,编写《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之后又不断改进,连出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深化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1990年开始致力于创建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史、学科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第二代学者中有代表性人物之一。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赵树理评传》等。多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音像教材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王瑶学术奖等,2015年当选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黄建华,男,1936年4月生,广东广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亚洲辞书学会(ASIALEX)首届会长,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兼全国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上的主攻方向是词典学研究,出版了《词典论》、《双语词典学导论》等著作以及译作《自然法典》等多部世界学术名著。历时16年编纂出版了《汉法大词典》,是目前国内最大型的汉法词典,出版后获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兼攻的方向是翻译,早年曾考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科任专职译审(1977末至1981)。曾主译由商务印书馆策划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自然法典》(1982)、《公有法典》(1985)、《塞瓦兰人的历史》(1986)、《论实证精神》(1999)等多部世界学术名著。荣获法国政府棕榈叶二级勋章、中国辞书学会“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南粤楷模”等荣誉称号。2021年当选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冯达文,男,1941年5月生,广东罗定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的首任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禅文化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继续从事向社会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上世纪80年代,致力于研究上古中国哲学,90年代转入研究宋明儒学,本世纪研究汉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出版过多种个人专著,代表性作品有《早期中国哲学略论》、《宋明新儒学略论》、《道家哲学略述》,《中国古典哲学略述》(分别有中文、英文、越南文版)。合作主编教育部下达的统编教材《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2007年经中宣部、教育部遴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参与主编新编教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该教材编写工作同时被列为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先后主持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和宗教学两个博士学科点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获评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15年当选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陈鸿宇,男,1951年8月生,广东潮州人,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学术贡献:关于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探索了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梯度推移发展规律和区域圈层理论等基本范畴;关于城市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研究了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发展理论等问题;关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研究,研究了广东区域经济差距发生和发展的轨迹、珠三角和广东区域创新、粤港澳跨区域合作等问题。先后主持两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200余篇,曾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1年当选首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蒋述卓,1955年1月生,广西灌阳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他在文艺理论研究领域较早提出“文化诗学批评”,提倡将文学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考察研究,是国内最早倡导“文化诗学”的学者之一。在宗教与艺术关系的研究方面,运用人类学方法对宗教艺术的起源、宗教艺术的传达媒介等做了别开生面的探讨,其《宗教艺术论》与研究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的著作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与好评,《中国宗教艺术论》已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学术著作外译”项目,翻译并在美国出版。担任“粤派批评”丛书总主编,出版了30种书,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海外传播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主编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新编》《大学语文》(中华文化版)和《中国语文》(初、高中)多册。同时,也是我省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之一。曾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次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年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2014年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特等奖。2015年当选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戴伟华,男,1958年7月生,江苏泰州人,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0多篇。专著《唐代幕府与文学》《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开拓新领域,对唐代文学研究有深入而扎实推进,并有方法论启示;《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以自建数据库为基础,对唐诗创作分布格局及其意义的分析,改变了唐诗研究原有的框架,提出中心平衡和转移的观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作为典型给予通报表彰。中国诗学研究有许多突破,特别是对诗歌经典的阐释有了重要进展。其文献与理论并重的研究特色,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誉。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连续获得结项“优秀”成绩,荣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第一、二、三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当选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罗必良,男,1962年10月生,湖北监利人,管理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经济学会会长。主编出版《新制度经济学》,推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构建了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体系,填补了国内新制度经济学教材建设的空白。所揭示的人格化产权及其交易装置理论,被誉为“罗氏定理”。根据四川省崇州市农村改革实践所提炼的“农业共营制”模式,成为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重要样板。曾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荣获广州十大杰出青年、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11年当选首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李庆新,男,1962年10月生,广东揭西人,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所长、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疆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测绘信息学会边海地图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明清至民国南海开发与海疆治理体系”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从事海洋史,海外贸易等领域研究,创办全国第一个海洋史学研究机构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编《海洋史研究》,参与主持编纂《广东通史》(六卷本)、《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在“一带一路”建设、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民国时期特色建筑保护等决策研究方面,先后多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9年当选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陈金龙,男,1963年4月生,湖南益阳人,法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开拓了中共党史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中国共产党情感史研究的视域,拓展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空间;对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经验;从民族精神、孙中山思想的维度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的研究,从理论来源、实践基础、原创性贡献、世界意义等方面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共7项。被人社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当选首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