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动态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2016-10-18

  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沪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10月15日电 (记者查建国 肖昊宸)10月14日,“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召集人王伟光作主旨报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云虎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任李培林主持。
  王伟光首先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他说,重要讲话科学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重强调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重要讲话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具有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以重要讲话作为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将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话语体系建设的全部领域和所有环节。
  王伟光指出,一定要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放在特殊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助力构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推进话语体系建设,一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起到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南灵魂作用。二要必须坚守党的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话语权。三要必须打造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观点的新表述,以生动的话语阐明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四要必须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理论学术话语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观点、指导中国实践。五要奏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理论学术传播的最强音,必须贯穿涵盖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评价体系的话语构建。六要必须重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主动出击、扩大影响,坚决克服“声音还比较小”的处境、“有理说不出”的窘境和“说了传不开”的困境。
  王伟光指出,全面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必须把握并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内容性与形式性这五大关系。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要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要追求真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要格物致知、立足现实,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深究学理、善假于物,坚持内容性与形式性相统一。通过话语体系的构建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要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的发展、开放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使“学术大国”变为“学术强国”。
  董云虎在致辞中对上海理论界寄予期望。他说,上海理论界要以研讨会为契机,主动向中央单位和其他省区市专家学者学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基本要求全面贯彻到科研创新工作中去,深入推动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拥有历史视角,坚持实践取向。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国一直是一个与欧美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社会,中国人有其独特的物质生活和认知世界、实践经验、社会历史,也有自己的概念、规范、知识体系与话语系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所提供的解释框架,对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经验,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制约性,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现。中国学者基于中国经验,建构出能与国际学术界主流体系有效对话的中国理论,让世界倾听以中国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作出更大贡献的现实需要。建构中国理论,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面向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汲取中国传统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养分,推动学科交叉,并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学术规范与评价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分析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四种途径。他解释道,四种途径就是四种“讲”法,即“照着讲”“对着讲”“接着讲”和“领着讲”。“照着讲”主要是系统介绍前人学术思想成就。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照着讲”是必要的,但从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的角度看,“照着讲”则显然是不够的。“照着讲”的反面是“对着讲”,即一开始就明确对方是自己的对立面,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这种讲法对于极少数怀有明显敌意和强烈偏见的人是适用的,但要防止过度使用,避免以政治斗争取代学术争论。与“照着讲”和“对着讲”不同的是“接着讲”,即在前人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发展出当代的新成果。童世骏表示,“接着讲”是任何学术领域创造性工作的特点,我们所有的学术研究,可以说都是“接着讲”,至少都有“接着讲”的成分。
  童世骏认为,与中国学术发展的以往任何阶段相比,今天的中国学者都对“领着讲”更感兴趣。但在他看来,恰恰是为了实现“领着讲”的目标,我们要重视扎实地做好“接着讲”的工作,既用好我们自己的学术积累,也用好世界各国的学术积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攀高行远,让人在“听得到”声音和“听得懂”内容之后,还“听得进”道理。只要我们在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而且认真关注中国问题,认真用好中国资源,我们的不同形式的“接着讲”的工作,自然会越来越多地起到“领着讲”的效果。
  反思性、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特质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得以绵延更新的源泉所在。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指出,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来说,要以更贴切的理论和方法破析中国社会转型提出的实际问题,首先要使自己能够在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对本学科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反身性思考。她以中国社会学为例进行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学者从中国转型实践的研究出发,对西方研究中国的理论中存在着的简化与偏差乃至套用西方概念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学者在引介和批判苏东国家转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转型的‘实践社会学’;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反思了长期支配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西方研究范式,提出了‘制度与生活’的理论视角;以‘中国经验’来概括中国20世纪中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及其内在逻辑,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正社会’这三种现代性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再思考。这些过程呈现出中国社会学者不仅在反思性地、批判性地吸收国际学术界的前沿理论与方法,更是以建设性、开创性的姿态从中国实践出发将其转化为本土学术话语创新的有益资源。”
本次会议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协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肖昊宸)

主办: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 协办:南方网
版权所有@ 2005-200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粤ICP备06074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