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动态
学术点兵!抗日战争研究论文汇编出列
2025-09-0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为缅怀为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英雄先烈,本公号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学术汇编。本推文汇集桑兵等多位学者的新近研究成果,既有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深入剖析,也有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分析揭示;既有对华北敌后反扫荡斗争的学术考证,也有对华南抗日纵队“孤悬敌后的中流砥柱”战略地位展开的探讨。诸篇文章立足史实,融贯比较,为深化抗战历史的学术研究开辟了新视野。

国画《大王岭保卫战》,图片来自《东江纵队图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广州出版社,2015年

  反法西斯主义与统一战线

  作者简介:桑兵,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摘要] 鉴于法西斯从兴起之日就以共产党为死敌,而无产阶级的分裂使之趁乱夺权,进而疯狂镇压共产党,共产国际很早就重视反法西斯主义并建立包括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反法西斯人民阵线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帝统一战线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法西斯以及法西斯化的专制独裁统治,在其主导下,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从属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东方战线。尽管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定性经历了从和平阵营对抗法西斯到帝国主义争霸,再到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大阵线生死决战的认识变化,但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处于反法西斯主义一方。

  [关键词] 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

  [摘录]

  · 兴起于1919年的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主张在资本主义的体制架构下,实行独裁统治,以克服代议制民主效率低下的症结,结束动荡的政局,复苏经济,挽救社会危机……法西斯主义的诞生,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两个迫在眉睫、相互关联的棘手难题:一是镇压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二是通过独裁统治恢复秩序。

  · 中国的抗日战争几乎从一开始就属于反法西斯主义阵营,并且一直坚持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可谓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

  · 局部抗战阶段,主要属于共产国际主导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全面抗战时期,转为和平阵营反侵略与法西斯侵略阵营对抗的东西方枢纽。

  · 欧战爆发后,无论从民主与法西斯的斗争还是人民民族解放的视角,中国的抗日战争都毫无疑义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

  文章来源:

  桑兵.反法西斯主义与统一战线(上)[J].学术研究,2025,(01):124-137.

  桑兵.反法西斯主义与统一战线(下)[J].学术研究,2025,(03):115-131.

  关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三个本质问题

  作者简介:张皓,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摘要] 在长达14年的日本对华侵略战争中,存在日本如何按步骤分阶段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如何构建适应侵华战争的战时体制、如何投入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的必要兵力三个本质问题。这三个问题构成一个整体,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能不能取得全面侵华战争的胜利。

  日本按步骤分阶段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开启日本狂妄吞并中国的步伐,华北事变承上启下,七七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

  为了取得侵华战争的胜利,日本竭力构建战时体制,一方面以四相会议、五相会议为核心内阁,设置大本营;一方面在大本营和政府之间设置联席会议、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天皇通过大本营和御前会议领导侵华战争。

  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以16个师团3个旅团在华北、华东两面夹攻中国,企图3个月内结束“中国事变”。随后,投入至少24个师团4个旅团2个航空兵团的兵力,进攻南京、徐州、武汉以求结束“中国事变”。后又投入至少41个师团20个旅团2个骑兵旅团,以求占领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主要城市和重要交通线。

  总之,日本本着向中国大陆发展的既定国策,必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但是进行这场侵略战争是日本国力不容许的。无论它构建什么样的战时体制,投入多少兵力,其失败是必然的。

  [关键词]  “中国事变” ;日本战时体制;侵华日军兵力

  [摘录]

  · 向中国大陆发展,建设“大日本”,是日本的国策。日本首先要侵占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以将“日朝满”连成一体,进而侵占全中国,之后争夺南洋地区、澳洲、印度和“北部寒冷地区”。侵占全中国,是日本建设“大日本”的关键……日本必然要发动侵华战争。

  · 为了发动和进行这场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构建起战时体制。天皇拥有统帅权、元首权和统治权,通过大本营和御前会议行使其对华战争的决策权和命令权。大本营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设置,负责策划、部署和进行侵略战争。军部通过四相会议、五相会议控制内阁,贯彻战争决策。大本营与政府之间先后设置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关。这样的战时体制是一种多元化的并立体制,虽然设置了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但是对华侵略战争的政略与战略未能实现一体化。

  · 尽管日军师团数增加很多,但其优质兵力不断被消灭,“大量的低龄或超龄士兵入伍,训练和装备极差”,战斗力大为降低,日本无力吞并中国,其失败是必然的。

  文章来源:

  张皓.关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三个本质问题[J].学术研究,2025,(05):125-142.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侵华日军在华北的政策调整及其暴行

  作者简介:刘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

  [摘要] 太平洋战场和我国华北敌后战场的联动关系、日方扫荡与中方反扫荡的互动关系,是学界有待进一步深挖的重要课题。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华北日军曾根据局势的变化对其侵略政策进行过两个阶段的调整,此种调整非但没有收缩战线或采取守势,反而进一步加紧了对根据地的扫荡。同时,为充实其重要物资和战略资源以推动东南亚及太平洋方面的侵略,日军行动还进一步体现出了浓烈的掠夺性质。1942年上半年,日军先后对山西、河北的根据地发动扫荡,其间隐匿包围、掠夺摧毁,“三光政策”骤然升级。

  对此,中方军民立刻作出反应,采取高度重视、觅机反制、发动群众、发展民兵等相应对策,不仅成功完成了反扫荡任务,亦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抗战;敌后;华北;日军;太平洋战争

  [摘录]

  · 早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方就已经开始研究新一轮的侵略问题了。它并不是一般所想的那样为实现对英美作战而放松对华侵略,而是为了把中国尤其是华北地区化为进攻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总兵站基地而企图加紧扫荡进攻。

  · 侵华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旋即调整了策略,其在华北的扫荡呈现出了极为浓厚的隐匿包围、掠夺摧毁等特征。不仅对其行军战斗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而且还采取一切手段把能夺走的物资悉数掳去,不能带走的则予以破坏。

  · 日军还另组建了一支“益子挺进队”,专门负责“深入根据地尝试抓捕首脑干部,如不得手也应该搅乱中方的指挥中枢”,并嘱咐其不与任何部队纠缠,直奔八路军司令部所在地。

  文章来源:

  刘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侵华日军在华北的政策调整及其暴行[J].学术研究,2024,(09):124-134.  

  孤悬敌后的战略支点:华南抗日纵队的“中流砥柱”地位何以能够确立?

  作者简介:李宜航,广东省社科联;张冰、黄欢、徐玲玲,广东省社科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摘要] 华南抗日纵队(又称华南抗日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等7个纵队为主体的敌后抗日武装体系的总称,也是华南敌后战场唯一成建制坚持抗战至胜利的武装力量,其作战范围覆盖广东(含海南岛)、广西东部、福建南部、香港等日军控制的华南沿海地区。

  不同于华北八路军、华中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规模小、力量分散,且长期孤悬敌后、身份“未公开”,但凭借强大的自主生存和独立作战能力,以小击大、以弱抗强,顽强守卫着华南战略要地,成为遏制日本资源输送及战略机动的重要力量。1944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电文称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1945年4月25日,朱德在中共七大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些评价,并非简单出于遏制国民党反共策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政治考虑,更多是对华南抗日纵队独立保卫华南、主动介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之战略意义与伟大功绩综合研判之后得出的理性结论。

  [关键词] 华南抗日纵队;敌后战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

  [摘录]

  ·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华南纵队对日伪军作战共计3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抗击牵制日伪军15万余人。其所在的华南战场,因此成为关内与华北、华中齐名的三大敌后战场之一。学界如此评价:“八路军、新四军为敌后抗战主力兵团,华南纵队则是战略支点—其价值不在歼敌数量,而在以极端劣势兵力卡住日军‘海洋生命线’,迫使敌在华南保持超量守备兵力,此即其中流砥柱地位之核心依据。”

  · 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占领,数百名进步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滞留香港,处境极为危险。广东党组织和东江纵队接到任务后迅速行动,经过6个多月紧张工作,最终营救出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国际友人及其他人士在内多达800多人,此外还接应了2000多名到内地参加抗战的青年。这次营救行动赢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赞扬,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东江游击队的国际声誉,被茅盾称为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 华南抗日纵队在自身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仍然积极践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战略牵制日军南进、共享关键情报、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方式,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一员。

  文章来源:

  李宜航等.孤悬敌后的战略支点:华南抗日纵队的“中流砥柱”地位何以能够确立?[A].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25:002-007.

  改革开放以来的华南抗战史研究

  作者简介:左双文,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华南抗战史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980—1999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之后,开始比较客观、全面地对待华南抗战历史,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正确评价抗战时期的中共广东党组织、华南抗日纵队及其主要领导人物,二是客观反映和评价广东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在史料整理与专题研究上,都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

  2000—2023年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在史料的运用、领域的拓展、分析的深度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更为丰富、扎实的成果。

  展望未来,华南抗战的研究,在史料上,要进一步收集、编辑各级各类档案史料,更多地运用日、英、法等外文史料;在方法上,要更多地尝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工作上,要在之前较为广泛的资料收集和较多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综合的研究;写出一部有较高水准的华南抗战史。

  [关键词] 华南抗战;抗战研究;广东战场;华南敌后战场

  [摘录]

  ·广东青年的抗日救亡组织与救亡运动是新时期学者较早关注的选题。《学术研究》连续刊发了文章论述1937年至1940年初普宁地区青年抗日救亡运动、黄义祥论述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建立及投身抗日斗争的文章。

  · 进入21世纪,在之前研究与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华南抗战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华南抗战研究领域分为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中共华南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研究;第二,中共华南抗日统一战线的研究;第三,中共华南党组织发展与抗战宣传动员研究;第四,中共华南抗战人物研究。

  · 关于日军在华南地区的经济掠夺、经济统制、走私活动,王键指出,日军占据广东、海南后,依靠台湾拓殖株式会社重点掠夺和统制广州、汕头等沿海地区的近代工业和物资,对海南岛物产资源进行“开发”。赖正维分析了日本对华南地区经济掠夺与统制的特点,指出因兵力有限,日本在华南的经济掠夺手段偏灵活多样并注意借重汪伪势力。齐春风指出日本在战时利用香港、澳门、广州湾自由港的地位,策动了大规模的走私活动。曹大臣考察了日军在华南的贩毒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好几位都是华南地区之外的学者,反映出关于华南抗战的研究已经受到了外地学者的关注。

  文章来源:

  左双文.改革开放以来的华南抗战史研究[A].烽火忠魂:华南抗战史研究文集[M].广州 : 广东教育出版社,2025:026-048.(原载于《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23年第3期)

  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始终如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为我们的前行之路注入不竭动力。让我们继续深耕抗日战争研究领域,以持续的学术创新理论突破阐扬伟大抗战精神,用更具深度的研究、更富感染力的表达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粤 ICP 备 06074866 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