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对新增推免资格高校予以备案的通知》,广东财经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佛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5所广东省高校成功入选。
至此,广东省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高校数量达到23所。这不仅反映出广东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跃升,也标志着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我省推免资格高校覆盖综合、理工、医药、艺术、财经等多类型,呈现出多元并举、特色发展的格局,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什么是推免资格?
推免资格是衡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评审标准严格。此次新增是自2017年以来首次扩容,体现了国家对多元化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视。
“推免”是指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是研究生多元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试”是指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必经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初试,直接进入复试;
“推荐”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
根据教育部规定,申请推免资格的高校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硕士学位授予权且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满15年(艺术、体育类院校需6年);教学质量优秀,招生秩序良好;办学行为规范,无重大违规记录等。
广东哪些大学有推免资格?
至此,全国共434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广东23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新增资格(5所):广东财经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佛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既有资格(18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广东省新增5所免推资格高校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起始办学层次为本科教育,1985年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该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是广东省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1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项。
2.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药科大学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学校创办于1958年,开始于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命名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易名广东药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
现有广州(大学城、宝岗、赤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占地近5300亩。学校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22个学院(部)、3个研究所(中心)、2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经67年砥砺奋进,已形成“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先后进入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建设高校行列。
3. 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是根据国家建设布局,于1953年组建于湖北武汉的专门美术院校,时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等院校相关系科和人员合并而成。首任校长为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著名革命美术家胡一川,首任副校长为著名油画家杨秋人、著名国画家关山月和阳太阳。
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建设点18个,省级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在专业建设上正逐步形成关注社会需求,一流专业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动态调整的专业发展格局。
4. 佛山大学
佛山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广东佛山,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肇始于1958年创办的佛山师范学院和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迄今已有67年办学历史。学校现有仙溪、江湾、河滨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200亩,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特色重点学科4个、“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4个,工程学、材料科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兽医学、农学等5个学科入选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数学、光学工程学科进入“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50%。
5.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广东与香港合作办学高校,以创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自2014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大学学科建设已逐步完善,现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公共政策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八个学院以及一个研究生院。
学校注重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目前,港中大(深圳)已与150多所境外名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遍布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250个。在校学生中具有境外学分学习经历的比例超过60%,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引进了700多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6名,各国院士超40名。
广东省原有18所免推资格院校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学校现有70个院系,本科专业(办学权)129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43个、省部级平台269个,学校着力推进理、工、医科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现有院士(含非全职)2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校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等11个学科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截至2025年5月31日,学校已有12个专业(方向)入选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11个学科专业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拔尖计划2.0),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4;11个学科专业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拔尖计划2.0),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4;牵头建设化学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简称化学“101计划”);7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有1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世称“红色甲工”)。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3年跻身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50强。
学校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6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其中,工程学、化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材料科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学校学科种类齐全,涵盖文、史、哲、经、管等12个学科门类。设有38个学院、59个系,18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10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1种;有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1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数量位居广东高校第三位,有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现有专任教师2800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兼职)10人、境外院士(含兼职)7人,有国家级领军人才7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86人次,正高级职称810人,副高级职称1154人,博士生导师1206人,硕士生导师2475人。
4.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现有“三校区四校园”,包括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大学城校园,佛山校区南海校园和汕尾校区滨海校园,总占地面积5328亩。
学校设4个学部、35个学院、9个研究院(中心)。共有97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覆盖13个学科门类。学校共有97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覆盖13个学科门类。
5.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园坐落在广州,土地总面积8211亩,其中天河五山校部4407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学校建筑总面积140万平方米,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农、工、理、文、史、经、管、法、艺、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95个本科专业,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作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获批10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农学和兽医学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6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球第20位。农业与林学位列QS2025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第28位。
6.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高校,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正式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中医药专门人才18万人,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吴以岭、刘良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领域领军人物。
学校中医学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医学等6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学校有在校学生专业23个,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7.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现有2个校区(番禺校区和越秀校区)。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9个。有临床医学和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24个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占比(80.95%)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现有专任教师12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4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72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特聘)1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1人、中国两院院士(含特聘)4人、海外院士(含特聘)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现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ESI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高校第73位,临床医学、药理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全球前1‰。
8.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 2004年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是全国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高校,全国首批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博连读)的8所高校之一。2024年入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300强。拥有5个国家重点及培育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4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入围全球前0.5‰,ESI总体排名位居全国第46。
现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73人次,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96人次,其中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9.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现有粤海、丽湖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2.72平方公里。现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现有理工类市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148个。设有27个学院,105个本科专业和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3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一流学科17个;有学术学位博士授权一级学科2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4个 ;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32个。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9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114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293位。
10.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省属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多次入围世界权威大学排行榜,连续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相关排名,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中国内地高校并列第52位;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法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临床医学、视觉传达设计、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海洋科学、会计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护理学、新闻学)。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3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5个(临床医学、化学、海洋科学、数学、滨海智慧城市交叉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8个。
11.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教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番禺、沙河、揭阳等多个校区,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学、社会科学总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3个学科进入1‰(工程学已进入前0.3‰)。
拥有本科专业94个;一级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4个),一级硕士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21个)。现有教职工4200多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千余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7个。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
12.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地学、农业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19个学科上榜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进入世界排名前百强。27个学科上榜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其中3个位列全国7%-12%、24个位列全国12%-50%。学校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主榜第98位,自2020年以来一直稳居国内百强。
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35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67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120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评为副高以上的1351人,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1730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09人次,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07人次,广州市高层次人才296人。
13.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设立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公办高等学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国侨都”——江门市。建有全国唯一的新兴交叉学科“侨乡文化与遗产”;广东省唯一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纺织工程本科专业;广东省轨道交通领域唯一的优势重点学科“轨道交通装备及技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进入前5‰。
学校现有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个、省级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建设项目5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8个,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8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7个。设有19个教学机构,78个本科专业(方向),涉及经、管、法、文、理、工、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通过国家专业认证专业4个;省级重点(名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等39个。
14.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高校,是一所以海洋与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有湛江市湖光校区、霞山校区、海滨校区和阳江市阳江校区四个校区。
现有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水产一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工2579人,其中专任教师1743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78人、博士学位者958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591人;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是联合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大学外延计划的中国合作院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处所在单位,也是入选中日韩三国首脑倡导的“亚洲校园”计划唯一一所外语类院校。涉外法律、国际仲裁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
现有26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设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和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
16. 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南方科技大学及数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
引进教师1300余人,包括院士57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48人),国际会士73人, 教育部特聘教授(含青年)50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2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
17.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首个在深圳市举办的本硕博培养体系齐全的高水平校区。哈工大深圳校区设有11个学院、4个研究院。现有理、工、管、经、文、艺、法、交叉8个学科门类26个一级学科,包括8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4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由周玉、魏奉思、任南琪、欧进萍等近10位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领衔,哈工大深圳校区形成了以院士为引领、“四青”为主体的“大师+团队”的人才格局。当前,哈工大深圳校区科正加速建设重点实验室集群,包括5个“一室两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院士平台;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与哈尔滨装置互为补充、形成南北呼应;子午工程二期“哈工大深圳站“建成后将成为广东省首个低纬度空天环境综合观测站。
18.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是北师大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学校“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和“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原则,打造的与北京校区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呈现、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区和增量改革示范区。珠海校区旨在打造成为卓越教师尤其是国家急需学科师资培养的南方高地,服务港澳人心回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高精尖研究中心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基地。
学校设有14个学院(部),涵盖8大学科门类的61个本科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形成了以经济类、管理类及工科类等应用型学科为主体,教育类学科为特色,文学、艺术、法律、理学等传统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其中计算机学科与技术专业入选省重点特色学科,文学院语言与应用语言入选市优势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