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动态
陈波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开讲“砺儒讲坛”第136讲
2025-06-30

  “例外论”概念由英国哲学家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于2007年在《哲学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他主张逻辑与科学连续,并非独立例外的知识领域。此后,该议题成为国际逻辑哲学研究热点,Synthese、Australasian Journal of Logic等顶级期刊相继推出专题论文。

  在讲座中,陈波教授首先对逻辑例外论与反例外论的核心主张进行了细致对比。例外论认为逻辑是科学的例外,逻辑命题因形式结构和逻辑常项意义为真,具有题材中立性、分析性、先验必然性与不可修正性,对思维具有普遍规范性。反例外论则强调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连续,逻辑理论可修正,其真理并非分析性,证据来源与科学一致。

  随后,陈波教授重点剖析例外论四大核心论题:逻辑形式的题材中立性、逻辑真理的意义基础、分析性、先验性与必然性、逻辑的规范性本质。他以“肯定前件式”等推理形式为例,说明逻辑的普遍适用性,同时指出一阶逻辑对个体域的存在性预设,这对传统认为逻辑“完全中立”的认知提出了挑战。

  针对例外论面临的困境,陈波教授从逻辑常项证成、竞争逻辑选择、普遍应用性解释及规范性来源四个维度展开分析。特别指出,非经典逻辑的兴起动摇了经典逻辑的唯一性,而Gila Sher提出的逻辑根植于世界“强模态规律”的观点,为逻辑与实在的关联提供了新视角。

  讲座最后,陈波教授强调,逻辑例外论依赖未经严格审查的预设,面临多重理论挑战。反例外论虽揭示了逻辑的可修正性与经验关联,但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基础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澄清。这场关于逻辑例外论与反例外论的争论,无疑将推动逻辑哲学朝着更具批判性和实践性的方向发展,也为我们理解逻辑与科学、实在之间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路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粤 ICP 备 06074866 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