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从晚清到民国:粤曲的近现代转型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2018-08-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成果以晚清至民国近现代曲艺的转型期为研究范围,以此时期成熟并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和强烈现代气息的广东粤曲为研究对象,在文化学、遗产学的视野下,梳理近现代粤曲转型与演变成熟的历程,探析粤曲发展演变的机制,解读粤曲文化空间的建构,剖析粤曲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属性,试图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从一个侧面再现和评估中国曲艺的近现代进程,以弥补曲艺史研究的不足,并为当代曲艺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主要内容:
  本成果考察近代粤曲的生成、发展与演变,还原并解析以粤曲生产与欣赏为中心形成的粤曲文化景观,从史的回溯、形态的分析、艺术精神的解读、文化史价值的评述等角度对粤曲艺术进行整体观照与深入探究。通过曲本研读与分析梳理出粤曲曲本形态的演变情况,还原近代粤曲阶段性发展的状貌;通过对茶楼歌坛机制、民间乐社及玩家形成的文艺环境的分析,揭示粤曲曲艺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从曲本内涵、创作动机、艺术特色等方面探究粤曲的艺术精神,指出粤曲既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认同,也表现出理性的文化反思;粤曲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兼收并蓄、文人情怀与世俗智慧和谐融通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特质,使其成为粤人娱乐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
  本成果由具有相互关联的十四篇论文组成, 根据内容,大体可分为近代粤曲的曲本形态研究、茶楼、传媒与近代粤曲的文化生态研究、近代粤曲的艺术精神研究、粤曲歌坛史料钩沉等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及学术意图如下。
  第一部分,考察与研究 近代粤曲的曲本形态 。通过大量曲本的对照阅读与仔细辨析,指出班本粤曲、歌坛粤曲和唱片粤曲是近代粤曲的三种主要形态,表现出了粤曲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也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撰曲家和清唱艺人探索粤曲曲唱特质的自觉意识。本部分的四篇论文《文本与题材:班本粤曲探析》《文本与题材:唱片粤曲探析》《文人曲的撰作与近代粤曲的新变》《俗气与俗趣:谐趣曲的编撰与探索》从文本形态、题材内容、编撰手法等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呈现出了三种曲本形态之间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的发展状貌,从文本内部挖掘出粤6曲艺术逐渐彰显个性、渐次形成自身艺术特色与艺术精神的历史脉络。
  第二部分,考察与探究影响近代粤曲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粤曲歌坛“唱女伶”现象探略》通过伶人演唱方式、粤曲音乐构成及唱腔演化的梳理与分析,揭示社会风气、伶人构成、歌坛竞争及新技术革命对近代粤曲的演唱机制、唱腔风格、欣赏习惯的影响。《歌坛轮唱:茶楼消费环境下的粤曲演唱》《试论民间乐社对粤曲艺术的改良与创造》《新媒介对粤曲的传播与缔造》,则通过对茶楼歌坛机制、民间乐社及玩家形成的文艺环境的分析,指出茶楼、“私伙局”及粤曲唱片的流行既是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娱乐形式的延续,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粤人接受新变、认同自身的精神生态呈现;新媒介为粤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平台,缔造了粤曲明星成长及大众模仿娱乐的文化空间。这四篇论文从影响粤曲发生的外部机制揭示近代粤曲生成与发展演进的文化生态,解析其艺术品格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探讨 近代粤曲的艺术精神 。《地方文化的认同与反思——粤曲艺术精神探析之一》《时代精神与娱乐趣味的兼收并蓄——粤曲艺术精神探析之二》《文人情致与世俗人生的融通和谐——粤曲艺术精神探析之三》等三篇论文,通过曲本及报刊文献资料的爬梳与分析,揭示出粤曲在近代文化变迁中形成与凸显出的文化属性与艺术品格。《澳门粤曲的历史与现状——兼论粤曲的文化价值》则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呈现粤曲在近现代的发展及艺术精神的承继。四篇论文通过对粤曲美学特征的分析,揭示粤曲及粤曲文化景观的精神内涵,评述其具有的曲艺史和文化史价值。
  第四部分,粤曲史料钩沉。本部分包括一篇论文和一则曲本馆藏目录。论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画报中的粤曲史料》(附:《广州歌者一览表》)通过对数种民国广州画报所涉之粤曲歌坛资料的的爬梳,整理出粤曲伶人的数量及演唱队伍构成 、歌坛演出的时间及工值、轮唱规则与规律、女伶工会的组织等重要数据与史料,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近代广州粤曲歌坛变迁情况。文末所附之《广州歌者一览表》十分详实地记录了伶人住址信息,是研究此时期粤曲歌坛的重要史料。目录《清末民初班本粤曲馆藏举要》则主要搜罗、整理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及前人文献提及之其他收藏,为班本粤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本文献。本部分与前面三个部分的十二篇论文所涉及之文献史料一道,为近代粤曲及相关戏曲曲艺的研究发掘、补充了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文献。《耐人寻味的“影”“戏”融合》通过对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中新技术手段的解析,揭示出近代以来戏曲曲艺与新媒介之间相互包容又各自凸显自身艺术品格的特点,从艺术承继与影响的角度扩展了本项目的研究。
  重要观点:
  1.从曲本与演唱形态看,近代粤曲的发展大致有班本粤曲、歌坛粤曲、唱片粤曲等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代表了粤曲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反映了粤曲艺术日渐精进的过程。
  2.粤曲曲本形态的变化呈现了粤曲在近代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而影响其变化的深沉原因则是歌坛建制、民间乐社、唱片技术等具有近代城市娱乐色彩的多层次文化生态。
  3.唱片、无线电播音等新传媒使粤曲演唱突破了时空限制,改变了粤曲生产与欣赏的方式;以传媒的强势影响建立的公众文化行为养成了近代粤曲的艺术品格,成为粤人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近代以来流寓海外的粤籍人士精神文化的表征。
  4.粤曲艺术的成长是一种文化的生成与积淀,在不断演变的进程中,粤曲不仅蜕变为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而且,由于其强大的受容能力,在地方民众的欣赏与把玩中沉淀为重要的民俗事象,成为一种包含地域精神内涵的文化记忆。
  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1. 本成果将附属于粤剧研究或混淆于其他南粤曲艺研究的粤曲研究独立出来,有助于树立粤曲为独特曲艺种类的研究观念,为深入研究粤曲曲艺史、粤曲文化史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本成果搜集、爬梳与整理、辨析能够客观反映粤曲发展与演变的曲本资料、近代报刊资料、唱片资料等一手文献,可以探明粤曲文献的存留情况,为今后深入研究相关课题提供文献依据;重视从材料中看事实、判断史实、解剖本质,可从学理的层面深化粤曲研究的学术价值,拓展可供考察的范围与可供研究的角度。
  3.本成果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考察粤曲在政局更迭、文化嬗替、新媒体介入等情况下的生存状况,剖析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下社会文化因素及民族、民俗心理对粤曲发展与传承的影响,从一个典型个案出发,探究艺术与文化生成的深刻原因,可为地域文化遗产的当代保护和弘扬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本文作者:李静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主办: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 协办:南方网
版权所有@ 2005-200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粤ICP备06074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