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法律翻译语篇信息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
2018-03-0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依据业已参与建立的法律信息处理系统语料库(CLIPS),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汉英双语法律语篇信息平行语料库,并与母库对接。进而通过对照和考量汉英律翻译中语篇信息结构的变化、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手段,探讨法律翻译中语言实现的规律,从而探索出以信息处理为出发点的法律翻译质量评估体系。 

  文献显示,目前国内法律翻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分析法律翻译的错误、探讨法律翻译的具体技巧、法律翻译的理论、原则和标法准的基本问题,以及法律语言问题特征及其对翻译的启示,文本类型与法律翻译策略的关系等(李德凤等,2006),鲜少有从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入手进行探讨,而本研究从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其语言表征的视角研究法律翻译,能够较为宏观、具体地探讨法律交流的本质;从信息处理和语言实现的微观层面进行法律翻译研究,建构以语篇信息处理为基础的专门汉英法律翻译平行语料库,建立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质量评估体系,弥补目前国内对法律翻译质量评价仅流于语言或法理批评的局限;本研究除了关注“产品研究”,还兼顾“过程研究”,基于语料库微观分析,有助于把握翻译语言特征和翻译规范,促进对译者风格和翻译策略的探讨。 

  成果的内容:本课题组在国内知名期刊共发表系列论文8篇,包括“法庭口译研究新动向:桑德拉·黑尔教授访谈录”、 “法律翻译功能观解读——沙切维奇教授访谈录”、“从法系差异看“劳动”相关词语的翻译:以《劳动合同法》四个译本为例”、“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立法现状调查分析”、“平行文本比较模式视域下大学校训中英翻译策略”、“法律定义条款探析及其翻译策略”、““法人”“法定代表人”和“法人代表”英译名探讨”、“基于语料库的中美立法文本古体副词使用探究——以“hereby”的使用为例”。法律翻译的目的是能够让文本的接收者统一和一致性地解释和适用同一法律不同语种的版本。因此,译者应该前瞻性地关注翻译的最终产品,而且能有效地利用语言制作出一个等效的目标文本,这就需要译者分析交际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律翻译的过程就是法律语篇对比、信息处理和语言实现的结果,法律翻译实践离不开对法律语言本体的对比分析以及语言表征规律的探讨。与此同时,法律翻译的质量评估需要克服主观性,需要客观、科学的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因此,本课题组选取有代表性、功能一致、相同语域条件下的汉英平行法律文本,对其进行信息块标注,构建汉英法律平行语料库。继而,运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对语篇进行纵向、横向比较,通过观察文本内容、文本结构、词频、用语索引等,把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两个文本差异的词汇、词组搭配、信息筛选出来,归类分析,从宏微观层面全面分析中英法律语言的异同,进而给出翻译解决方案和法律翻译策略,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科学的法律翻译语篇信息质量评估模式。 

  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法律翻译是跨文化和跨法律体制的语际交际行为,其研究属于交叉性领域,融合了语言学、翻译学和法学等学科知识。法律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不同法律体制、法律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法律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进行法律语篇对比、信息处理和语言表征的过程,其实践离不开对法律语言本体的对比分析以及语言表征规律的探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归根结蒂要完成对语篇信息的处理和传递,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完成法律交际行为,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尽管不同版本语料处理同一信息时,采取的翻译策略可能不同,对法系差异的处理不同,但并无对错之分。在不同的情境下,翻译目的不同,翻译作品的效果也会不同。因此本科课题组认为,不妨在发行不同版本时,做一份翻译策略、目的或目标读者的申明,以正确引导译文读者。 

  同时,探讨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其语言实现旨在为翻译质量评估提供分析框架,如果法律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及其语言实现的普遍规则可以通过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发现,法律交际和交流的性质则可展现,对比分析也可揭示法律语篇的特征,从而探索出以信息处理为出发点的法律翻译质量评估体系以供借鉴。以法律英语古体副词翻译为例,建议分别建立两大类比语料库,例,英语法律语料库和中国法律英译语料库。对比两大语料库对法律英语固体副词的使用频率、使用方法,研析中国法律文本英译和英语法律文本的共性与区别,最终得出古体副词的恰当使用方法和翻译策略,完善法律英语古体副词翻译质量评估体系。 

  成果的学术价值:迄今为止,国内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两种语言的普遍性异同,鲜有专门针对法律语言的对比,更少有学者依据丰富的语料库对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其语言实现进行研究,而本课题则创新性地将法律语言学、语篇分析、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法律翻译理论研究可谓意义深刻,尤其对法律翻译质量评估体系的纵深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首先,信息的处理和语言的表征取决于语篇交际者对法律交际制约因素的认识和敏感性,这正是法律语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其次,该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已有的法律语篇信息语料库建设以及相对应的法律语篇研究,通过对比和分析平行语料库中的汉英法律语篇信息,较科学地揭示法律翻译的宏微观本质。最后,该研究既有自上而下的纵观性分析,也有自下而上的微观考量,使得研究更为全面、深入,克服了前人研究的一定重要局限,推动中国法律翻译研究向前迈进。 

  成果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本课题研究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成果可以为法律翻译实践、尤其是法律翻译质量评估提供可操作的借鉴工具;第二,汉英法律翻译平行语料库的建立可以为法律翻译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语料来源,为法律翻译教学提供对比分析的素材,为法律词典编撰提供较为微观全面的素材和解释性的指导;第三,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对立法文书的起草和修订、司法领域内诉讼当事人的庭审辩论和语言运用提供了借鉴,为我国的法制化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总而言之,鉴于英汉法律语篇宏微观对比性质,尤其是在不同语言、文化和法制体制下更加细微的信息单位和信息成分的对比分析,该研究对法律翻译实践,尤其是法律翻译质量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作者:赵军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版权所有@ 2005-200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粤ICP备06074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