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西方心理学形态的新解读与中国心理学内源性发展探索
2017-07-19

  西方心理学自从1879年以来,其主流方法和方法论就一直坚持实证主义取向,还原的方法以及还原论在西方心理学中大行其道就不足为奇了。西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要有两类,即本体论的还原和方法论的还原。前者秉持朴素实在论的观点,即所有客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它们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特性。本体论还原主要解决人以及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它是方法论还原的前提,因为只有搞清楚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才能探究它怎么样。方法论还原在认识的方法上严格遵循科学还原论的理念,其目的是为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找到可靠的依据,以摆脱形而上学的纠缠。弗洛伊德对无意识世界的探索是通过本质还原进行的。这个过程要经过三个步骤,最后一步是“那些在所有变更中都保持不变的规定性的总和作为所有变项的必然内涵,即作为本质,而被直观到。”〔3〕弗洛伊德通过现象学的直观,即感知与想象所进行的本质还原的结果是发现了“力比多”这个在光怪陆离的人的心理世界中“保持不变的规定性的总和”作为人的心理和行为中“所有变项的必然内涵”。因为在弗洛伊德看来,力比多不但与人格的形成有关,而且它作为一种更广泛的动力学概念和能量形式,还构成了人类心理现象、行为和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方面,还有什么比力比多更本质的东西呢?
  荣格所悬搁的不仅是意识,而且还包括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在此基础上向我们揭示了被更加深刻地遮蔽了的人类集体潜意识,实现了向潜意识更广泛、更深刻的回归和还原。荣格将集体潜意识还原到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物,通过自由想象的本质变更,发现了其中的常项——原型。
  胡塞尔通过悬搁获得了纯粹意识,纯粹意识又通过先验还原获得了先验主体性的意义。先验主体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客观实在的先行性,另一个是对人类主体的先行性。先行性可理解为先在性。荣格的原型也具有一种先在行的特征。在《记忆、梦、反省》一书中,荣格就明确指出,原型是一种不可表征的(irrepresentable)、无意识的、先在的形式。这种形式似乎是心灵遗传结构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先在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文化的先在性。荣格就曾经指出,那种认为原型的内容是由文化影响所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且,在这种先在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一个类似于先验主体的“纯粹”存在——自性。它是一种独立于外在的实在,与人类的经验事实无关,类似于先验主体性的“纯粹”存在。自性产生个体自我,自我又产生个体意识。这样,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通过自性就获得了现象学本体论的性质。
  如果说现象学还原将非确定的、主观因素加以悬搁,以便寻求对所有人、所有时代都有效的东西,那么,弗洛伊德和荣格就是对“必然的、确定的”理性因素,即意识的悬搁,这是胡塞尔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区别,但是,他们又具有相似性,即都寻求对所有时代都绝对存在、确然的东西,但是结果不同,胡塞尔认为是先验主体或纯粹意识,弗洛伊德和荣格则主张个体潜意识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现象学的心理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ical reduction)是胡塞尔构建他的现象学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中,现象学的心理学还原,按照有关学者的观点是指:(1)研究者把不属于特定现象(given phenomenology)的知识加括号。其中包括从其它书本和原始资料获得的所有理论和过去的知识,以及研究者从自己的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信念;(2)研究者将特定的现象视为向她(she)呈现的某种东西,但是她不会认为被呈现出来的现象与存在的现象完全一样……特定的东西是一种现象,是一种向研究者的意识的显现,但是不能认为现象实际上是以研究者经验到的方式存在。〔5〕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有两个方面,一是“先验现象学的还原”,二是“现象学——心理学还原”,上述现象学的心理学还原应是后者意义上的还原,因为前者对世界持一种彻底排斥的态度,而后者则是相对的,也就是有学者所认为的这样一种现象学心理学还原:通过它,“我们放弃了将实在作为由客体和它们的因果关系基础构成的常识性理解,而采用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实在是由经验本身的活动构成的。”〔6〕精神分析的现象学还原就属于此种类型,它要求研究者在思维逻辑和研究方法上从“假设—证实”转向“发现定向”,关注日常生活的分析,因为“通过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分析和描述,它能为现象学的还原或先验的还原提供一种健全的基础和恰当的引导。”〔7〕不过,精神分析将关注点放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遗忘、疏忽、笔误和口误这些非常态的现象上。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根据存在的三种方式,即外部世界的存在、思想意识的存在和关系的存在,把存在分成三个世界,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即世界1的物理世界、世界2的精神世界和世界3的思想内容世界。著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同样存在着三个世界:形而上学世界、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这三个世界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来源,也是心理学研究范式构建的基础和出发点。与之相应,存在着三种世界的心理学,即形而上学、科学和生活世界的心理学。这三种世界的心理学具有不同的来源、形态和价值。形而上学世界的心理学是先验的和超验的,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可以视为心理学最初的形态——哲学心理学在现代延续;科学世界心理学遵循、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作形式化和数学化的处理,使心理学获得了客观性和精确性;生活世界的心理学关注现实生活中民众的心理需求和表现,通过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生活智慧的结合,化解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和人际关系矛盾,提高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心理学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流派和取向。例如,以哲学基础为标准,可以把心理学划分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等;以方法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实验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以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为标准,可以划分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以研究对象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三个世界心理学的划分,主要以它们所研究问题的来源、性质为依据。譬如,灵魂和心理本体问题来源于形而上学世界,显然是形而上学问题;行为由于其可观察性和可观性,适于作科学性研究,因而属于科学世界心理学的范围;人的富有意义的情感、情绪和意向等,由于在生活世界才可产生,所以归为生活世界心理学的领域。
  (本文作者:郑荣双,岭南师范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 2005-200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粤ICP备06074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