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海外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公民权利保障研究是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关注的重要现实和理论课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境外群体日渐庞大,而这又与全球化的发展、海外利益的变化、国际关系的演变、恐怖主义的蔓延以及中国的崛起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我国公民、企业和机构在境外突发事件中面临的安全问题更趋严峻且日益多元化。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顺应海外公民权益保障在国际法和国内法上的人本化和法制化趋势,对于我国海外公民权利保障进行法治化构造。
二、成果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特色、建树及创新
本成果形式为系列论文,阶段性成果有两篇期刊论文,最终成果有四篇论文且均为CSSCI期刊论文,超额且高质量完成申请结项论文要求,最终成果内容如下:
(一)《我国海外公民权利保障研究》,发表在《楚天法学》,2015年第5期。本成果认为,国家尊重和保障海外公民的基本权益既是国家的法定义务,也是公民的法定权利。然而,当今世界危机重重,全球化时代各国政府不断扩展海外利益、各国公民在享受留学、经贸、旅游等跨国利益的同时,也承担着来自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风险,特别是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矛盾和社会、文明冲突引致的突发事件,使海外公民的安全和权益问题也日趋恶劣和复杂。因此,海外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公民权利保障研究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认真对待的关乎主权独立、人权保障、国家法制、国际法治的重大课题。
(二)《安全抑或自由——危机中的美国宪法》,发表在《法律科学》(CSSCI),2014年第1期。本成果认为,危机时刻是验证法治国家体制适应性的真正时机,而海外危机与国内危机都是美国面对的重大风险,由于美国宪法没有紧急状态条款,在南北内战、一战二战、反恐战争等紧急时期美国总统往往行使“超宪法权限”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为保证危机中的宪法依然有效,处理好国会立法与总统紧急权力之间的重大分歧,作为制衡者的法院需要对宪法进行更加审慎的解释,但其所表现出来的实用主义政治立场变换和共和紧急法制观的转型,揭示了非常态下美国宪法解释的核心问题:要自由的宪法还是安全的宪法? 这也正是当下危机频发背景下每个奉行法治和保障人权的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海外公民权利保障的三维研究》,发表在《学术研究》(CSSCI),2015年第5期。本成果认为,海外公民的双重身份非但没有为其制造更多自由和安全的保障, 反而在原则冲突下造成了对其权益维护的更大障碍。21世纪以来,海外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愈加遭到传统和非传统突发事件的共同冲击,海外利益已然得到每一国家的高度重视, 进而强化了保障海外公民的治理法治和本国的外国人法设计。此外,在国际人权公约基础上形成繁复的国际人权监督保护机制,却对保护海外公民可谓是有利有弊。所以,我们必须从此三个维度上来应变发展海外公民权利保障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四)《基于行政法视阈下的“音乐取样”授权模式分析——以美国版权实务为例》,发表在《中国出版》(CSSCI),2015年8月第15期。本成果认为,以现行美国“音乐取样”授权制度检讨为引,涉及到海外资产保护问题,于现行著作权架构下,配合分析强制授权制度以及创用CC等更自由的著作授权模式,以改变著作权人对著作利用的态度,透过数字时代网络的便利性,更有机会鼓励著作权人以创用CC授权模式发行作品,释放部分所有权,传递给更多人以鼓励后继创作,以利于整体社会资源配置,实现创作自由与著作权保护的平衡。
(五)《我国海外公民的权利克减与法治保障》,发表在《理论探索》(CSSCI),2016年第3期。本成果认为,拥有双重身份的海外公民非但没能得到更多自由和安全的保障,反而要直面更大的威胁,其吊诡之处恰恰肇始于愈加不自由的全球迁徙和流动自由。21 世纪中国崛起后海外利益日渐隆盛,但我国海外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却遭遇传统和非传统突发事件的共同冲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困境。对此,我国海外公民的权利保障要在国家涉外立法构造体系化、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制度化、军队海外维权法定化、外国人法完备规范化四个方面审慎设计,最终实现国人无处不安全的目标。
(六)《政府大数据应急管理的法律规制研究》,发表在《南方论刊》,2016年第5期。本成果认为,我国当下正实施大数据战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将逐渐得以显现,特别在海外公民权益保护领域,而在今后全媒体时代,大数据挖掘将在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科学认知和正确决策上具有重大意义,但由此也衍生出收集和使用数据合法性、公民隐私权保护、网络安全及犯罪等前沿法律规制问题,为此亟需透过央地立法续造、依法行政保障和科技法律人才培养等着力于政府大数据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构建。
本成果的研究方法特色是,规范分析法(对现行国内外海外公民立法进行梳理辨析)、法学比较法(对各国海外公民权利保障理论和实践进行对比借鉴)、法社会学方法(对海外公民权益保护展开社会学意义上的凝练考察)以及社会实证分析法(对我国处置典型海外危机个案展开微观上的制度检验)等等。
本成果的研究建树创新在于:第一,本成果从国际法的人本化视角来探讨我国境外公民安全保障的法制化问题,结合人权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对策性思考。近些年来,人权因素对于海外公民保护法制的影响越来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尤其是在其制度化后。对于我国而言,这一人权因素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国内人权因素,主要是个人人权因素;二是国际人权因素;三是在维也纳外交和领事关系公约基础上,国际人权因素影响下的国际领事法(并未正式成型)及其实践。
第二,本成果判断目前世界各国海外公民保护应急与预防的法制和机制正得到广泛建立,标志着国家海外权益保护工作重心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单一保护转向多元参与。这对传统的国际法秩序和传统的外交保护制度造成冲击,更对国家法制和国家间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即从政策性保护到法治化保护、从强制性应急到保障型应急、从国家法应对到国际法应对。
第三,本成果着重对我国海外公民权益保障的法律规范分析和社会实证研究。通过规范分析、个案研讨(如利比亚撤侨行动、湄公河联合执法等)和类型化研究,对于海外公民最易遭受侵害的权利结合国际人权公约中的有关规定进行逐一对比,如生命权,健康权,不受酷刑、非人待遇或惩罚,人身自由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知情权,通讯秘密自由,住宅不受侵犯,私有财产权,自主经营权等等,来构建契合法治国家目标和人权保障价值的我国海外公民权益保障的法律规则与原则。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学术价值在于尝试创建我国海外公民权益保障法制的基本理论,制度化的应急法制之于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通过比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人权法视野下的海外公民保护法制的优长,以及伴随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急需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结构的改革和应急法制化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探索出一条我国海外权益保障法治化的特色路径,以期在未来特殊情况下发挥独特功能,最大程度上保障海外危机中我国公民和企业的基本权益。
应用价值在于为构建以保护公民权利为中心的我国《紧急状态法》和各地方《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以及制定《领事保护法》和《外交保护法》以及地方《侨胞权益保护条例》、《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提供立法思路和实践参考,也为我国未来配套建立海外突发事件应对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备完善相关地方因应法制提出可行性方案设计。
(本文作者:滕宏庆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