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政教关系问题因而成为历史学界和宗教学界长期探讨的一大论题。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探讨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对中国近现代政教关系问题研究,由于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等原因,虽在某些论著中有所涉及,但无专题深入研究。由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承担的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京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以佛教为中心的考察》(项目批准号:06BZJ019)已结项,结项等级为“优秀”,最终成果为专著。该成果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政教关系演进的历史轨迹,是将史学研究与宗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一项有价值的尝试,不仅延伸了中国政教关系问题的研究,而且拓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方向,选题新颖,学术价值高,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该课题组成员对学界关于政教关系问题的研究状况掌握得十分全面,并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佛教与政府的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与分析,着重考察了庙产管理、庙产兴学、中国佛教会成立及内部矛盾、僧伽制度、佛教文化复兴等问题中所折射和反映出的南京国民政府与佛教间的关系,并对其中的是非得失作了分析与评估。通过该成果的探讨,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及国民党在这一时期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立场与态度,从国民政府与佛教关系的互动中反映出对宗教问题采取慎重态度的重要性。
该成果的突出特点:
资料翔实丰富且有权威性,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不少来自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北“国史馆”及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使该成果具有厚实的史料为支撑。论证有力,分析透彻,较好的坚持了“史论结合,论以史出”的治史原则,使其结论科学、正确。讲究学术规范,言之有据,文字表达流畅顺达。
该成果的主要建树及价值:
1、该成果将研究的视线界定为1927—1937年,其理由较为充分,此乃国民政府与佛教互动较为频繁,冲突与调适较为集中的时期,也是国民政府处理佛教事务政策奠基和大体成型的时期,对此加强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国民政府时期政教关系之基本态势,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2、该成果在学术界关于中外政教关系特别是民国政教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成果明确指出,国民政府与佛教界既有政教分离的特点,也有国家控制宗教的表征,还有宗教之间相互支持和互相利用的一面,进而令人信服地总结出了南京国民政府处理政教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政教分离是处理政教关系的基本准则,法律调节是处理宗教关系的根本途径,引导宗教进行适应性调整是政教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政教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和谐。
该成果不仅仅在于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教关系的清晰图景,深入检讨了这时期国民党及其政府处理宗教问题的得与失,而且对于加深中国政教关系特点的认识与了解,做好当今宗教工作,也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同时对民国政教关系史的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推动。该成果是迄今为止难得的一部系统阐述国家与宗教关系的著作,是一项非常优秀的学术成果。
《广东社科规划要报》(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