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学史研究”最终成果以专著《岭南医学史》及相关论文体现。《岭南医学史》是记述岭南地区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历史成就的专业性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地域性医学史学的书籍,也是延绵数千年的中国医学史组成部分。岭南医学史研究时空跨度从远古至公元2000年,地域范围包括当代广东省及海南省和广西之一部份。由于年代久远,卷帙浩繁,仿照《中国医学通史》成书体例,全书拟订分为四册。上册为古代卷,从远古至清代中叶(鸦片战争以前);中册为近代卷,从晚清至民国;下册现代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图谱卷另为一册。全书史料翔实,可读性强,注重学术传承创新,足以启迪后学,可供科学研究机构、医药行政管理人员、临床工作者以及中医院校学生参考使用。
一、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一)关于“岭南医学”含义。
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其所辖范围约当今之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广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出现是在明代,清初因明制定为省。基于岭南地区历史沿革,我们对岭南医学的研究,采取“博古约今”取材原则。博古,古代岭南地域较今广阔,故明清从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较为广博,古代人物流寓入岭表、岭外,有文献可徵者,皆收而录之;约今,是指明清以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相对约定。 “岭南”所具有的人文地理含义决定了岭南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这一地域的传统中医药学。
(二)关于岭南医学史研究的学术地位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医学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岭南医学具有地方与时代的特色。正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所说:岭南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她也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研究岭南医学,医学史基础工作要先做,要了解岭南医学历史上的成就。《辞海》对“岭南派”题目解释言指岭南画派,这其实是不确切的。岭南派,除了有画派给,还有音乐、曲艺、武术、诗词等流派,其中还有不容忽视的、在祖国医学中极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岭南医学。
岭南医学重视南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逐渐形成了以研究岭南地区对于常见多发病种为主要对象的岭南医学。它既有传统医药学的共性,又有其地方医疗保健药物方式的特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过来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医学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那种认为地方医学研究成果只适用于局部,其实是一种误解。深入研究地域性医学,提升岭南医学史研究的学术地位及其影响,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文化遗产重要的先行性基础工作。
(三)关于岭南医学史研究基础
岭南医学史的研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岭南医学历史领域进行辛勤耕耘。1949年3月,苏寿琪在《广东文物特辑》发表“清代广东中医药文献”,收集102种广东中医药古籍目录。 1957年6月,《广东省中医药展览会画刊》有“广东名医及其著作”专栏。文曰:“广东历代有著述的医学家据统计共128人,其中以南海籍最多,顺德籍次之,医学著述总计319册370卷。”
1962年,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广州中医学院联合在《广东中医》发出“征集广东历代名医、现代名中医医案医话启事”通知,同年1 0月就有报道:广东历代较有名望的中医中药人员550多人,已知著作394人465种,1150多卷册。
真正从学术层面深入研究岭南医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改革开放先从广东开始,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当时已有远见,认为我国中医药学术重心,有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逐渐转移的趋势。邓铁涛教授指导研究生开拓岭南医学史的研究,记得当时有人提出疑问:医学难道也有岭南岭北之分吗?《内经》曰“地势使然也”。其后有吴粤昌编著《岭南医徵略》、沈英森主编《岭南中医》、赖文等主编《岭南瘟疫史》等著作出版,为岭南医学史的研究奠定基础。20年来岭南医学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需要对这一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编写《岭南医学史》时机已经成熟。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岭南医学史研究”2009年立项为此提供了有力强有力的支撑。
(四)关于岭南医学史研究的主要特色
1. 学术的传承性。岭南医学史学术渊源于传统中医学及历史学研究,它与中原内地三江(长江、黄河、淮河)流域名医学术有着一脉相承联系。如清代岭南温病医家潘名熊由儒入医,重视经典,尝谓:内难神农,医学源泉,伤寒金匮,后学准绳。遥承江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作《叶案括要》。又如近代岭南名医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即研读山东名医黄元御《四圣心源》选取核心内容提要裨益于临证。所以说岭南医学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历史以及广东社会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学术的区域性。岭南医学史总结历代名医重视南方炎热多湿、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历史上岭南地域发热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诊治很多,如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提出岭南瘴病按照临床表现及病证轻重可区分为冷瘴、热瘴、痖瘴三类,并附有各类治法方药及其鉴别诊断。岭南名医善用岭南草药,如火炭母、布渣叶、救必应、广藿香、鸡骨草、素馨花、番石榴叶、南豆花、土茵陈、独脚金、五爪龙等。
3.应用的务实性。历史上岭南医家注重实效,不尚空谈,简、便、廉、验四字,反映他们临证的务实性。晋代葛洪《肘后方·序》:“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故《肘后方》“率多易得之药”。简,验方组成简单易行;便、廉,地方率多易得之药;验,良药入口,验之于人。近代省港名医黄省三有“黄氏肾脏炎肾变性有效汤方”,当代岭南名医邓铁涛“番石榴叶止泻汤”,其审定出版《中医简便廉验治法》反映岭南中医临证方药的务实应用有效的特点。
4. 学术的兼容性。近代西方接种牛痘术自广东传入,南海人邱熺敢为人先,《引痘略》敢笔之于书,牛痘术自此传入中土。岭南医学史评述岭南医学是地方医学、中原医学和外来医学的结合,岭南名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各学术流派具有兼容性的特点。新会陈定泰是近代最早的中西汇通医家,著《医谈传真》,其子陈相静、其孙陈珍阁均继承其学术思想著《医纲总枢》,陈氏门下从学者每岁数十人,求医者朝夕踵门如市。
5.学术的创新性。岭南医学具有传承、地域、务实、兼容的特色,它是学术创新的基础。
如广东省名老中医罗元恺,是1977年国内第一位中医教授,学术渊源,本于医经,注重脾肾气血,调理冲任,融合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提出妇科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而调理冲任就在于调理肾肝脾,并在长期临证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和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岭南名医由于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与学术背景、自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在总结临床经验、凝炼学术见解时会形成不同的学术主张。如当代岭南名医邓铁涛教授提出用“五脏相关学说”发展“五行学说”,“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经论证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专项。
6.学术研究的延续性。在岭南医学史研究基础上,本项目延伸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等后续项目研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类》:“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学术流派争鸣,儒学在前,医学在后,中医学术流派有其社会人文学科背景,岭南医学流派以名医群体及其传承者为主体,因学术有专攻,治法有特效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流传。岭南医学史研究紧密结合中医学术流派临证实践,体现学术传承与创新。
二、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岭南医学史研究是当代岭南中医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它的延伸已经可拓展为岭南中医理论、岭南中医临床、岭南中医方药、岭南中医流派等,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记事存史。《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记事者还要持中公正,如实客观记录。发掘保存原创准确文献资料供后来者研究之用。正是有了“岭南医学史”记事存史学术价值,当前研究岭南医学流派、岭南名医学术传承、岭南病证学术源流、岭南草药开发应用等科研项目不断增多,得益于岭南医学史为这一研究群体源源不断的提供素材。
(二)述评彰显。记事不等于单纯资料堆积,而是在占有史料基础上进行理论评述,凝练学术观点,给予读者有益借鉴与启示,彰显中医学术成就是医史学工作者正能量新常态的工作。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文末有“太史公曰”,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扁鹊、仓公两位名医的评述。历代岭南名医群体创造性地回答了当时岭南地区防病治病养生保健过程中的新问题,岭南医学经过漫长学术沉淀积累才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理论学说以及各种实用有效诊疗技能,《岭南医学史》彰显了中医学术造福病患及其对社会贡献。
社会影响。岭南医学史研究为省政协组织编写《岭南中医药名家》提供丰富素材,支撑广东省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岭南中医学术研究列入广东省“211工程”(三期)学科建设项目方向之一。为广州大学城内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岭南名医壁”历史长廊及岭南专馆建设提供展览主线,培育了广东传统中医文化氛围,普及中医学的健康观念和养生保健意识。
(本文作者:刘小斌,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