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功能研究
2016-09-05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以明代赋役货币化和货币白银化为背景,探讨明代中后期太仆寺财政功能的衍生过程及对财政管理体制造成的影响,进而推动明代赋役货币化、货币白银化和财政体制变迁三者间关系的深入研究。
  本项目的主要意义有:

1、研究视角比较新颖、独特。此前学界对明代太仆寺的研究均囿于其马政管理的范围内,本研究则以财政功能为视角,力图揭示明中叶以降太仆寺在国家财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作为中央财政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地位。
   2、以往有关赋役货币化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户部财政及工部财政范围之内,对太仆寺马政赋役的货币化则极少关注。本项目将对马政赋役货币化的出现原因、过程及数量等问题深入探讨,将有助于从另一侧面细化、补充明代赋役货币化研究。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

本项目成果为一份8.5万字的研究报告,共分7章:1)、绪论;2)、明代太仆寺的马政资源;3)、明代中后期马政资源的货币化与太仆寺的财政收入;4)、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支出;5)、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管理;6)、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功能及在国家财政中的作用;7)、结语。主要内容如下:

明代两京太仆寺是国家马政机构,因管理马政而掌握大量马户、牧马草场、马匹等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北直隶和山东、河南部分府州县。从赋役角度来看,以人丁或田地编佥的马户给家国提供的是养马徭役,牧马草场提供的是地租,牧养的马匹则是最终产品,三者共同构成太仆寺的马政资源。这些资源的具体数量并非固定,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变动。据估算,明代弘治时期两京太仆寺的马政资源大致有:养马人丁68万余个;养马田地16.2万余顷;牧马草场3.6万余顷;种马12.5万匹;每年孳生马驹约5万匹,其中2万匹为备用马,3万匹供补种或变卖。

明初,国家财政基本上是一种实物型财政,即国家向编户齐民征收的是各种力役和米、麦、布、丝、绢、马草等形式的田赋,以及盐、铁、茶等形式的工商税。此时太仆寺的马政资源也以马户、草场、马匹等实物形态存在。由于实物形态的资源不便通融,太仆寺的马政资源很难和其他部门发生联系。自明正统朝以降,赋役折征白银的现象慢慢增多,并逐渐汇集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国家的实物财政开始逐渐向货币财政转化。此种趋势,在马政领域,就表现为太仆寺掌控的马户、牧马草场、马匹等马政资源渐次以各种方式转化成白银,成为其财政收入。如自宣德、正统以来,牧马草场渐被开垦为耕地,政府屡禁不止,至成化朝,政府不得已转而承认草场耕地化的既成事实,令耕种草场熟地的马户或军民,按耕地面积及等则交纳租银,于是太仆寺开始有了草场租银收入。永乐、成化间,部分养马地方或因灾伤,或因所解马匹矮小不勘用,令改征银两以备买马,称为备用马价银,此后折银日多,太仆寺于是有了马价银这项收入。隆庆、万历年间,太仆寺分两次将种马卖完,并每年向马户征收定额草料银。太仆寺于是有了一次性的变卖种马银和每年一定数额的草料银收入。成化四年,太仆寺建立常盈库专门存放白银,这表明此时太仆寺每年的白银收入(主要来自草场租银和备用马价银)已达一定规模。此后,随着马政资源折银的推广,太仆寺每年的白银收入也呈上升趋势。粗略统计表明,太仆寺的实际白银收入从正德八年的近18万两增至隆庆初年的78万两,隆、万之际降至40余万两,万历三年以后则保持在50-60万两左右。

由于每年有数额不小的白银收入,原本作为马政机构的太仆寺成为了钱粮衙门,兼具国家财政机构的性质,从而衍生出财政管理职能。通过征收、库存和支出三个方面的管理,太仆寺对其财政进行了较好的管理。万历中叶以前,太仆寺常盈库每年收支相抵均有盈余,故常盈库日积月累,白银越积越多,其存量银在嘉、隆之际一度高达1000余万两,远远超过户部太仓银库的存银量,且是户部白银岁入额的数倍之多。太仆寺管理马政的方式由以实物(主要是马匹)为中心的管理,转化为以白银为中心的管理,太仆寺本身的属性也由单纯的马政管理机构演化成财政管理机构。这说明,赋役制度变迁对国家机构的管理方式,甚至对机构本身的属性亦能产生重要影响。

太仆寺的白银收入来源于马政资源,而马政资源的目的是向国家提供马匹。因此,太仆寺白银的支出原则上也只能用于购买马匹,即购买马匹是常盈库的唯一正项支出。然而在明代中后期国家财政日趋货币化及货币日趋白银化的趋势下,白银获得了完全的一般等价物即通货的地位,并在货币领域起主导作用,成为通融性最强的货币。与此同时,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自明代中后期开始日益走向恶化,财政危机日趋频繁,而其集中表现即是白银入不敷出,不够花费。在此背景之下,白银存量丰厚的常盈库就被视为缓解各种财政危机的救命稻草,主管常盈库的太仆寺就被卷入到国家财政管理体系之中,成为财政管理机构。

明代中后期太仆寺常盈库的白银支出经历了一个支出项目由单一到多样、支出规模由小到大、支出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太仆寺唯一正项支出的购买马匹,在太仆寺支出中的地位呈持续下降趋势。成化、弘治年间,购买马匹支出在太仆寺的支出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但至嘉靖末已丧失主体地位,至万历中后期其地位已无足轻重。太仆寺的各项非正项支出,实质上是太仆寺对中央其他部门的财政接济,其在太仆寺财政支出中的地位变化与正项支出刚好相反。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太仆寺的财政渐由马政财政转变为朝廷的“应急财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且对明代中后期的国家财政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太仆寺以其常盈库的银两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上。经统计,自万历至天启年间,户部、工部、光禄寺等中央钱粮衙门从太仆寺常盈库中借出的白银超过2500万两,年均借款50万两以上,占到中央财政货币支出的12%以上。尤其是在国家遭遇非常,财政吃紧之际,太仆寺能发挥出其“应急财政”的功能,化解国家危难。如万历中的“三大征”花费白银近1200万两,其中900余万两来自太仆寺,占总军费开支的80%。若无太仆寺的财政支持,明代大规模的田赋加派恐怕要提前二十多年。

包括马政资源货币化在内的各种赋役折银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由百姓和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所推动的,符合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原则,是进步的;同时,亦是对明初确立的画地为牢式的“洪武型”财政体制的突破。对中央财政而言,各种实物形态的赋税和力役不具备通用性,不便保存和转运,不利于财政统一;而赋役折成银两后就成为通货,通融性强,保存和转运十分便利,又能统一计量,这为明帝国统一较为分散的国家财政提供了机遇,但明王朝似乎未能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

1、突破马政视角,从财政角度研究太仆寺财政职能的产生和变迁,明确其兼有财政管理机构的性质,揭示其在国家财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人们对太仆寺的新认识。

2、估算出了太仆寺的财政收支规模,分析其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国家财政的影响,证实了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确有财政功能,已成为国家财政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往有关明代赋役货币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户部财政及工部财政范围之内,对太仆寺马政赋役的货币化则很少关注,本项目有助于补充、细化明代赋役货币化的研究。

(本文作者:刘利平  肇庆学院教授)

主办: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小组 协办:南方网
版权所有@ 2005-200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粤ICP备06074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