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切韵》系韵书同义异读研究——以韵系差异为中心
2025-05-19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异读”是指一字多音现象,又称“又音”“又读”等。韵书作为记录字音的工具书,其中存有一批同义异读字,不仅一字具有多个读音,并且不同读音对应的意义都相同。同义异读违背了“一义对应一音”的一般音义配合原则,具有特殊性,对其来源与成因必须加以解释,这是涉及汉语音义关系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同义异读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历来多运用同义异读关系来探讨相关历史音变、历史方音等问题,韵书同义异读的性质认定还关涉《切韵》音系的性质这一中古音核心问题的讨论,而异读材料的利用必须以良好的异读个例考证为基础。目前,学界对韵书同义异读的研究多限于个别异读字的举例说明,尚缺乏全面的考释整理。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以《广韵》为基础,参校《切韵》残卷、笺注本《切韵》、《刊谬补缺切韵》等早期《切韵》系韵书,对《广韵》同义异读字涉及不同韵系的读音开展全面的来源考释,以期为学界提供一份详尽的异读考释资料,并在充分的异读分析基础上,深化关于异读类型、韵书编撰、韵书递修、汉字形音义关系等理论问题的探讨。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异读研究,深化韵书整理与体例研究,丰富语音史研究材料。

  二、主要内容

  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主体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同义异读考释资料编,为成果的重点部分,共考释67类辖字较多的同义异读关系,以及辖字数量较少的个别异读字例,共779字例的读音来源。每个字例的研究包括列举《广韵》异读的音义情况、《切韵》系韵书音义注释的异同、异读字的上古来源、中古同期文献的注音比较、读音来源与异读性质的判定等。

  2.同义异读专题研究,分别探讨四个专题:(1)同义异读成因,结合资料编的个例分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补充同义换读、音义失配与改撰两类成因。(2)同义异读的类型,根据异读之间的关系分为同源异读、音变异读、方言异读、变异异读四类,并讨论了异读成因与异读性质类型的关系。(3)同义异读与词音问题,结合具体个案探讨同义异读反映的同词异形现象,方言异读、变异异读的发展引起的词汇例外音转现象,以及通假字、形近字、联绵字之间发生的读音感染现象。(4)从同义异读再论《切韵》音系性质。

  三、主要观点

  1.韵书的增补递修对同义异读的形成产生影响,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切韵》系韵书在增补过程中形成的又音与正切未必属于同一系统。因此同义异读的利用应首先选取不同读音均见于正切的异读字。其中一读见于正切,另一读音见于又音的“异读字”应审慎纳入研究范围。另一方面,后期增补修订的韵书有显著的沿袭其他音注而增补异读的现象,《广韵》在音义配合上还具有改撰释义和多义并举的倾向,导致误生一些同义异读伪例,但各类异读关系下皆有早期版本已存的异读字例,同义异读并非完全由后期韵书增补而来,不应把同义异读完全归因于文献的“层累”。

  2.结合异读字的上古来源、音义关系、词汇环境、读音传承等多方面可判断异读字的成因。(1)异读字的读音若不符合其上古来源,也不符合所属韵系的历史音变,不具备音变规则性,则该读音与同源分化、历史音变无关,可能来自方言特殊读音或其他变异原因;(2)方言异读的判定应依据异读是否有区域分布规律或直接的方音记载,需有充分的方音表现;(3)判断异读来源还应兼顾声、韵、调三方面在两读的联系与差异,若韵母同源,但声母、声调读音相差甚远,也非同源分化、历史音变造成的异读。

  3.同义异读的成因除前人已揭示的方言差别、历史音变、沿袭旧注、审音增订、连读音变、文字假借、误解声旁、文献脱误、文字讹误等方面外,还有同义换读引起的异读,是本读音与换读音的共存现象。

  4.韵书同义异读的性质可划分为同源异读、音变异读、方言异读与变异异读。异读成因关注的是导致异读形成的直接原因,异读类型关注的是读音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成因可能形成相同性质的异读关系,如沿袭旧注、通假、声旁类推都可能造成同源异读的产生。同一成因的异读也可能分属不同异读类型,如基于古音相同的通假关系形成的异读为同源异读,“瑱”“鎮”古音相同而使“瑱”兼有“镇”的真韵读音;基于方音的通假关系形成的异读为方言异读,“锓”“鑯”在上古齐鲁方言音同通假而使“锓”兼有“鑯”的盐韵读音。

  5.异读研究能促进词汇形音义关系的认识。音变异读、方言异读是语音层次叠置的表现。语音层次可能造成词汇“同一性”被割裂,用不同字形记录不同的层次读音。异读性质的判定能够帮助系联“同词异形”,如侵—盐异读性质的判定帮助系联“醦”—“䤘”的同词异形关系,有助于丰富汉语字词关系的研究。

  6.《切韵》系韵书中的同义异读包括的音变异读与方言异读是语音层次的反映,并非杂凑。同源异读不乏有沿袭旧注的成分,但这是文献传承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增补的异读属于文献流传中的层累问题,也不能归于音系的杂凑性。《切韵》音系具有严整的系统性、外部对应性和发展规律性,说明《切韵》不可能是杂凑的产物。

  四、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1.提供同义异读字例的考释资料。韵书同义异读数量庞大,异读字例的个体性强,逐一考释的工作繁重。本成果比较详尽地考释了779例具有韵系差异的同义异读字,较大范围地覆盖了十六韵摄中数量较多的异读关系,为宏观了解《切韵》系韵书的同义异读关系情况、异读字例统辖数量,以及具体异读字不同读音的来源提供了一份较为扎实的参考资料。

  2.深化《切韵》系韵书的整理与研究。《切韵》系韵书是中古音研究的中心,对同义异读进行全面的考证有利于促进韵书内容、韵书编写等方面的细致研究。对各版本同义异读的比较也将为《切韵》各本的性质鉴定与增补状况研究提供新角度。

  3.为语音史、历史方音研究提供基础。同义异读保留了汉语语音演变、历史方音的痕迹,异读材料呈现的成规律的语音关系,为检验语音演变,深度发掘古代方言接触与方音现象提供了线索和材料基础,将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在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方面,本研究可以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参考,尤其对于多音字的音义配合、多音字的读音取舍提供历史语音的依据。

  (许树妙 中山大学副教授)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粤 ICP 备 06074866 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