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成果挖掘了广东与上海、东南亚地区在近现代时期的地缘文化关系,关注与梳理广东艺术家远赴上海求学、以上海为跳板前往法国、日本留学,最后又前往南洋地区并最终建立了“南洋画风”与发展了东南亚地区的美术教育事业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从近现代的华人对外交流角度解读现代主义在东亚地区的流播与嬗变,挖掘过往美术史所较少关注的海外华人美术群体状况,探讨中国文化如何与地缘文化、外来的美术潮流相结合从而产生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的艺术流派。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呼应并厘清“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关联,度,阐述了广东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在文化上的紧密关系,加强了两地之间的历史渊源,展开了新的文化合作前景。
二、主要内容
本成果主要为相关论文三篇及调查所得一手资料若干,涵盖选题相关的历史现象、人物活动、美术创作等等方面。
1.《地缘文化交互作用下的“南洋画风”——中华美术研究会与东南亚华人美术(1936—1952)》
中华美术研究会是东南亚地区历史最为久远、规模最大的华人美术社团之一。其历史沿革、成员组合、艺术主张背后均有着浓厚的地缘文化因素,与中国美术在20世纪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性。本文以广东地区潮汕人群与新加坡华人之间的文化渊源为出发点,结合广东、上海、南洋等地的地缘文化关系,探讨现代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另一条路径,进而阐释中国美术在20世纪对东南亚的影响以及“南洋画风”概念在华人文化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成果具体研究了上海美专中的广东籍学生、上海地区重要的广东籍现代艺术家、新加坡地区华人美术社团等对象。通过历史事件背后的关联性,辅以大量相关史料和档案,讨论现代主义如何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萌芽,进而因为社会、政治、战争等原因被广东艺术家带到东南亚,最后发展为群体庞大、影响深远的创作组织。
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较为重要但在过往被忽视的一个版块视野。
2.《鸿爪寻踪——1912-1922年的广东公立高等美术教育》
20世纪初期广东地区的公立高等美术教育,上接晚清以来“废科举、兴新学”的大潮,下启现代美术学校的滥觞与发展。然而长期囿于史料的零落和缺乏,一直没有专门针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本文通过调查1912-1922年的档案、文献,对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图工专修科与广东甲种工业学校美术制版科的设立由来、师生情况、相关美术史问题进行了考证,试图厘清这一历史阶段中广东公立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现代化转型之间的关系。成果具体研究了相关机构的发展历史,清理出与其相关的人员名单、历史事件,对广东地区的高等美术教育早期形态作出了脉络性的梳理。在评价相关事件时着重发掘各个机构、人物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探讨其在之后长达数十年的历史中起到的作用。也在另一个侧面解答了为何广东东部的学子舍近求远前往上海求学的原因之一。
3.《离散与聚合——地缘文化作用下近现代中国画学在东南亚地区的流播》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大量来自粤东闽南地区的美术学子在上海求学之后,前往东南亚发展艺文事业。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海派风格超越了国界,广泛流播于南洋诸国。这背后折射的是地缘文化对美术潮流的影响力,又体现了传统画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嬗变可能性。本文试从近代中国画面临的历史情景与转型需求出发,探讨这一历史事件对当下中国传统画学发展的启示。
成果具体从流派特征如何通过地缘文化原因进行传播方面,讨论了现代美术教育与传统师徒制并行的历史特殊阶段。将传统画学与现代美术的传播合为一体进行交叉研究。尤其是结合“离散(diaspora)”这一文学史上已被充分肯定的概念进行阐述,探讨中国与东南亚美术之间千丝百缕的历史渊源。
三、主要观点
1.从艺术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出发,其个人选择和艺术风格背后固有政治、教育、美术潮流的影响,地缘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中华美术研究会的组成与壮大,与广东地区在近代以来体现出的极为明显的对外扩展趋势与海洋文明性格息息相关。东南亚华人族群在过往的美术史写作中往往以艺术家的赞助者角色出现。中华美术研究会这一案例打破了这种固有印象,它既反映了中国美术在现代主义的全球性流播中已经从接受者逐渐转化为传播者的事实,也为我们思索今后中国文化如何在海外输出影响力,提供了另一角度的佐证和参考。
2.回顾1912年到1922年民国初年广东的公立高等美术教育,单独从美术的角度作为一个切片性的观察,其留下的痕迹不多。但是联系起整个二十世纪的美术史进行观看,则会发现诸多思潮、理念、实验在那个年代已经开始萌芽。今天美术学科已经蔚然大观,而百年前先辈们所面临的世界大局以及社会浪潮所作出的选择,对今日的美术教育依然有着非常意味深长的启示。
3.在大离散的背景下,绘画尤其是传统绘画起到的凝聚力,重新整合了海外艺术家群体。当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蒸蒸日上以及“文化走出去”的现实需求逐渐增大,如何在画学之外,关注地缘文化现象对于中国绘画在海外传播起到的作用,值得我们跳脱出“就画论画”的框架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
四、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1、学术价值:本成果填补了过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空白的一环,对于“边缘地区”的美术现象进行了发掘与研究。进而将其与世界美术发展大潮相结合,确认了广东美术家在更为广阔的地缘版图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力,明确提出了地缘文化对美术潮流发展的重要影响,挖掘并研究了近现代美术史上较为空白的数段历史与相关人物事件,对其他近现代美术史选题的研究提供了史料与理论支撑。
2、实践意义:本成果是一个与20世纪美术史以及当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以及文化交流深度结合的选题,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实际效益。为国内各个学术机构研究近现代美术史、东南亚美术史与展览策划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史料证据。为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新加坡美术总会、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等机构的历史梳理提供了大量相关史料。同时本成果的研究结果也推动了相关机构进行跨地域、跨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学界逐渐关注中国与东南亚美术关联性这一新的学术方向。同时,本成果深度参与到核心期刊、CSSCI期刊的专题研究构建。助力学术期刊展开系统性研究。同时协助联络其他相关研究学者,调动相关学术资源。
3、社会影响: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教育、文化推广之间的深切关联性。在研究期间,成果负责人受邀参与美术史相关研讨会十余场,在会议上汇报了成果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与美术界的关注。成果研究成果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使广东与东南亚美术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广为人知的美术史现象。作者在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等机构作专题报告,成为一系列学术工作坊、美术展览的有机构成以及理论支撑,推动公众认识广东美术的多样性以及东南亚美术与中国的历史渊源。研究与发掘的美术史上的“失踪者”对于当下美术界从新认识近现代美术史,学习近现代美术大家起到了全新的启示作用。
(本文作者:王艾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粤 ICP 备 0607486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