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历代教坊史料辑录与研究
2025-05-14

  一、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宫廷乐官机构之一的“教坊”,始置于唐武德初,废置于清雍正七年,其间存在了一千一百余年;由于这个机构历史悠久,又与古代音乐、舞蹈、百戏、戏剧、戏曲、乐官、乐户、女乐等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很值得研究。然而,过往研究多数只关注教坊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论其大曲,或论其戏剧,或考证其乐人,或笺注某部关于教坊的文献,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的探讨;另外,在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亦有欠细致和深入,特别是在“教坊制度”和“教坊戏剧”这两个方面。可以说,对历代教坊继续展开探索的空间依然很大。项目负责人对此关注已久,对教坊历史及相关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最终结项成果以专著形式呈现,主要包括“教坊史料辑录”“教坊制度研究”“教坊艺人研究”“教坊大曲研究”“教坊戏剧研究”“上党古赛伎艺研究”等方面内容,是目前有关教坊的最详尽的著述之一;对于古代乐官研究、古代优伶研究、古代戏剧研究、古代乐舞研究、上党赛社研究等领域,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成果主要内容

  课题成果以专著形式呈现,题为《历代教坊史料辑录与研究》,分装成四册,合计一百多万字。

  第一册和第二册属于专题研究性质,其下又分四编,分别是《教坊制度乐人伎艺考述》(包括七章),《教坊大曲新探》(包括九章),《教坊戏剧新探》(包括九章),《上党古赛伎艺新探》(包括三章),共计五十多万字。这是学界首次对历代教坊展开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涉及“教坊历史、教坊制度、教坊影响、教坊乐人、教坊杂伎艺、教坊大曲、教坊杂剧、教坊致语、教坊院本、上党教坊乐户、上党队戏演出、上党前行赞词、上党赛社杂伎艺”等方方面面问题,比起以往的相关研究均要全面和细致。

  第三册和第四册属于史料辑录性质,其下又分两编:一编是《历代教坊散见史料编年》,包括《唐代教坊史料编年》《五代十国教坊史料编年》《宋代教坊史料编年》《辽代教坊史料编年》《金代教坊史料编年》《元代教坊史料编年》《明代教坊史料编年》《清代教坊史料编年》等八个部分;另一编是《其他教坊史料》,包括《教坊专书录存》《教坊戏剧录存》两个部分;通计亦有五十多万字。这是学界首次对历代教坊史料进行如此全面、广泛的辑录与整理,共录得“散见史料”一千二百多条,“教坊专书”八种,“教坊戏剧”二十三种;课题组成员还对“散见史料”作了编年排列,并对部分“教坊戏剧”作了点校。以上史料的辑录和整理,为未来学界探讨教坊问题提供了便利。

  (二)成果重要观点

  除第五编和第六编属史料辑录性质,前四编均属研究性质,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研究者的独特见解,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有力推动了教坊研究的发展,兹简述如下:

  其一,教坊制度研究方面。较详细考述了唐初至清初一千一百多年间教坊的建置和沿革,指出教坊制度经历了大小数以百计的变动,其中比较重大的转变则有十二次。这些观点发前人所未发,丰富了学界对教坊制度的认知,为进一步研究教坊与古代戏剧乐舞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其二,教坊乐人研究方面。介绍了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八代教坊中知名艺人的基本情况,对于他们所擅长的伎艺也作了简要考述,对于陆羽、梁辰鱼等与教坊相关的重要人物还有专门章节予以探讨。这为古代戏剧、古代优伶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观点,特别是考证出《教坊录》非陆羽所撰而为后人伪托,足以纠正《唐戏弄》中的一些错误看法。

  其三,教坊大曲研究方面。探讨了历代大曲管理机构的沿革、唐宋法曲乐官的建置、唐代大曲的分类、宋教坊小儿队舞、宋教坊女弟子队舞、流传至朝鲜的《五羊仙》大曲队舞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与过往不同的观点;比如“唐代大曲应按乐官机构的设置而分为三大类型、《五羊仙》大曲的内容与岭南历史传说有关、小儿队舞具有男扮女妆的因素、女弟子队舞包含六种乐伎”等,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唐宋大曲研究的发展。

  其四,教坊杂剧研究方面。杂剧是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在结项成果中,项目负责人提出了多个比较新颖且重要观点:第一,认为两宋杂剧的表演形态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至少经历了五次较为重要的变动;第二,考证出宋教坊“唯以杂剧为正色”的年代是在宁宗嘉泰二年(1202)至理宗绍定元年(1228)之间;第三,认为元杂剧的“坐演”形式渊源于唐人《坐部伎》,其间经历了“辽大乐”和“金清乐”的发展环节;第四,指出宋杂剧中“旦”脚的出现,约在南渡之初,其出现与宋教坊大曲队舞存在密切联系。

  其五,教坊院本研究方面。院本也是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作者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学术见解:第一,指出明教坊司编演的《众群仙庆赏蟠桃会》杂剧插演了《东方朔偷桃》和《四道姑》两个院本,为院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第二,指出明教坊司编演的《降丹墀三圣庆长生》杂剧插演了《上小楼》院本,《河嵩神灵芝庆寿》杂剧插演了《快活年》院本,《广成子祝贺齐天寿》杂剧插演了《地名》院本;第三,指出上党古赛写卷和上党赛社演出中保存着一些院本形态,可以划分为“讲唱体院本”和“戏剧体院本”两类,它们是金元明院本的遗留,从而补充了文献记载之不足。

  其六,教坊队戏研究方面。指出上党古赛队戏与宋金元明教坊伎艺存在直接联系,这些队戏可划分为“正队戏”和“流队戏”两大类型,前者渊源于北宋时期的教坊大曲队舞,后者渊源于宋金时期的城乡舞队(尤其是舞队中的杂扮类伎艺),这些观点比较有力地推进了队戏、队舞研究的发展。

  其七,关于教坊其他问题的研究。比如教坊致语的研究,提出了“致语不始于宋代”的新观点;比如教坊队舞与传统体育关系的研究,结项成果提出了“《剑器队》《射雕回鹘队》《抛球乐队》《采莲队》《打球乐队》所表现内容均与传统体育运动有关”的新观点;比如教坊部乐的研究,提出了“北宋教坊四部乐为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云韶部”的观点;等等。

  (三)成果主要特色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历代教坊进行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以下四方面特色:其一,全面性。既包含对原始史料的辑录,亦包含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就研究层面而言,涵盖了“教坊制度、教坊影响、教坊乐人、教坊伎艺、教坊大曲、教坊杂剧、教坊致语、教坊院本、上党教坊乐户、上党古赛队戏、古赛前行赞词、上党赛社杂伎艺”等诸多方面,比以往的教坊研究都要全面。其二,客观性。研究尽其所能地对现存的教坊散见史料、教坊戏剧、教坊专书进行辑录,相关研究悉以所辑史料作为依据;因此,研究的结论皆遵循“论从史出”的学术原则;姑勿论这些见解是否绝对准确,其获得的途径却是科学的、客观的,极少主观臆测。其三,前沿性。对历代教坊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辑录和整理,共录得教坊史料五十多万字,为学界提供了不少的新材料;与此同时,对历代教坊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涉及教坊历史的方方面面,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的新观点;因此,该研究处于目前教坊研究的前沿水平。其四,厚实性。包括《教坊制度乐人伎艺考述》、《教坊大曲新探》、《教坊戏剧新探》、《上党古赛伎艺新探》、《历代教坊散见史料编年》、《其他教坊史料》等六编,超过一百万字,是多年来辛勤积累、认真探索的结晶,体现出厚实的特点。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标志着“历代教坊史料辑录与研究”这项基础研究工作的初步完成,由于它建立在认真检阅古籍、努力探索难点、细致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所提供的原始史料和学术见解,均扎实可靠;故总体而言,较诸过往的教坊研究推进了一大步。其二,该研究分为“史料辑录”与“教坊研究”两个部分,其中“史料辑录”部分(第五编和第六编)达五十多万字,除了常见史料之外,它为学界提供了不少新材料;比如关于辽金元教坊制度的资料,比如关于两宋杂剧的资料,比如关于金元明院本的资料,比如关于上党古赛队戏的资料,等等;因此,它为学界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提供了帮助。其三,“教坊研究”部分(第一至第四编)提出了大量新的学术观点,比如历代教坊制度出现过十二次重大转变、唐代大曲应分为三大类型、《教坊录》非唐人陆羽所撰、致语表演并不始于宋代、元杂剧坐演形式渊源于唐人《坐部伎》、明教坊司编演杂剧中存在多种院本插演、上党古赛队戏存在不同的艺术渊源,等等;这些观点推动了教坊研究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探索古代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提供了新思路。其四,在研究元杂剧坐演形态的时候,采用了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在研究上党古赛队戏的时候,采用了文献考释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辑录教坊散见史料的时候,采用了文献细读与电子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附记:中山大学黎国韬主持的国社科项目“历代教坊史料辑录与研究”(批准号:17AZD029)结项成果经匿名专家通讯鉴定获评为“优秀”等级,其后经过认真删改,以《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为题申报并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粤 ICP 备 06074866 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