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史料发掘与整合视野下向培良的重新研究与年谱编撰
2025-05-13

  汕头大学李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史料发掘与整合视野下向培良的重新研究与年谱编撰”(项目号17BZW188),经过课题负责人李斌和成员程桂婷、寄小文等辛苦努力,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最终成果形式为专著,顺利通过结题验收,结项等级为“优秀”(2023年1月)。该成果不仅辑校了百余万字的向培良散佚的作品,且对向培良及其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编撰了翔实、完善的向培良年谱。

  向培良(1905-1961),湖南黔阳县(今洪江市)沙湾镇人,是20世纪前半叶极为活跃的文艺家,不仅在小说创作、戏剧创作、批评、理论研究和导演、剧运方面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散文创作、文艺理论研究、翻译、创办社团及编辑报刊等方面成果卓著。向培良参与《莽原》半月刊的筹办,是莽原社的重要成员;参与狂飙社,是狂飙社演剧部负责人;组织紫歌剧队,是紫歌剧队的负责人;是青春文艺社的创办者和主持人,主编过《青春月刊》《青春周刊》等。他曾任怒潮剧社戏剧组股长,教育部第一巡回戏剧教育队队长。向培良编辑过《狂飙周刊》《豫报》副刊、《革命军日报》副刊、《衡阳日报》等。向培良著述颇丰,生前出版过的作品单行本或作品集有20余种,如小说集《飘渺的梦及其他》《英雄与人》《我离开十字街头》《十五年代》等,剧本集《沉闷的戏剧》《光明的戏剧》《不忠实的爱》等,剧论、导演理论、艺术理论如《剧本论》《戏剧导演术》《艺术通论》《人类的艺术》等,翻译过《逃亡》《死城》,编有《紫歌剧集》《电影导演论》《戏剧长征集》等。此外,向培良有大量作品散见于《武汉日报》等数十种报刊上,且有很多尚未发表的作品。

  然而,这样一个很有杰出成就的文艺家长期被摒弃在中国现代进步文学史的叙述视野之外,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张泽贤认为向培良是一位“在很长时间内未被关注”的“奇才”,廖久明在《不应被忽略的向培良和〈飘渺的梦〉》一文中表达了对向培良湮没无闻的遗憾。

  早在课题立项之前,负责人李斌和成员就开展了相关的准备工作。项目立项提供的经费等有利条件,使得课题组把工作推进得更为深入,并且在资料搜集、研究和年谱编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果140余万字,除前言部分外,分为三编:上编为“向培良散佚作品辑校”,中编为“史料发掘与整合视野下的向培良研究”,下编为“向培良年谱”。

  为了搜集向培良的资料,课题组不仅通过数据库、各种报刊目录汇编进行检索,到向培良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进行调研,对可能知情的人士进行过访谈;而且课题组到过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十余家图书馆以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查资料。争分夺秒,不敢浪费丝毫时间;聚精会神,生怕遗漏重要信息。力求在向培良资料的搜集上“求全责备”,“齐全”虽然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目标,却是课题组努力的原则和动力。课题组共搜集到单行本或作品集之外的向培良散佚作品达507篇(首),其中选入成果辑校者有420篇(首),110余万字,具体来说,选入辑校者有剧本6篇,小说16篇,散文111篇,诗歌5首,书信25篇,戏剧理论与批评108篇,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文化杂谈105篇,序言与题跋、发刊词或编后语等30篇,译作14篇(首)。

  中编部分是在发掘和整理向培良散佚作品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向培良生前出版的单行本或作品集,对向培良展开研究,包括史料发掘及作品、史实考证,小说研究,戏剧研究,散文和诗歌研究,直面现实的抗日战争写作等。

  比如向培良的散文与诗歌,从未见有论者进行研究,甚至其诗歌创作从未有人发现与提及,这是一种学术缺憾。也许是向培良在戏剧和小说、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名声过盛,掩盖了向培良在散文和诗歌方面的创作。其实向培良写了大量的散文,艺术质量足可称道,甚至拟结集为散文集《白夜》《抒情散文集》(后因抗战爆发等原因未能出版)。其诗歌写作虽然数量不多,然而也是考察向培良文艺活动不可缺少的方面。此外,在小说、戏剧等方面的研究中,尽量选择以往研究者较少分析的作品,以便达到学界对向培良作品研究的整体观照与均衡状态。

  史料考证方面也是该成果研究的亮点之一。由于向培良长期被冷落,且作品在1949年后鲜有再版,故其资料搜集比较困难,经常出现一些以讹传讹的现象。笔者对向培良的生卒时间问题、学历问题、与鲁迅的关系问题、有无家室问题、编辑《豫报》副刊、创办《青春月刊》、主持狂飙演剧部和紫歌剧队的问题、向培良与怒潮剧社、向培良与上海剧院、任教于无锡国学专修馆问题、生前出版的著作等方面的问题予以扎实的考证,纠正了很多错误的说法。

  下编为向培良年谱。董大中教授曾经编过简短的《向培良文学年表》,虽有功于学界,但是不可讳言,错漏之处甚多。课题组在查阅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对于向培良的生平包括文艺活动、发表作品、人际交往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且对于向培良的重要作品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概括,有利于读者通过年谱就可大体知晓向培良的著作情况。比如《豫报》副刊、《晨报》(上海)、《湖南国民日报》《武汉日报》《扫荡报》等,以往从未见研究者提到这些刊物上所载的向培良作品,而笔者在这些刊物上发现其作品百余篇。再如,向培良在抗战时领导剧教一队进行戏剧宣传,其活动轨迹如何?年谱对此勾勒非常细致。

  向培良散佚作品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年谱编撰,大力拓展了向培良的文学和文化世界,丰富了我们对向培良的认识,对向培良及其创作的复杂性获得了更多新的学术发现,并揭示某些历史真相,还原出一个全面、真实的向培良,重新估量向培良在现代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戏剧史上的地位。年谱也可以为与向培良交往密切的作家、学者(如高长虹等)以及重要事件(如抗战时期的教育部巡回戏剧教育队)、刊物(如《豫报》副刊等)的研究提供相关史料。另外,由于向培良参与、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从其个案研究中也可以反映和折射中国社会在20世纪几个重要发展时期的特点,因而该成果的研究不仅是向培良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学术工程,而且对于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文艺理论史、艺术史乃至政治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粤 ICP 备 06074866 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