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思想文化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侨
2025-05-13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潮龙起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与美洲华侨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9AZS012),最终成果为同名书稿。项目组成员有:肖奔、李朋飞、吴俊青、吕霞、陈惠扬。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十九世纪后期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政府历经从视华侨为“天朝弃民”到“臣民”再到“国民”的观念转变,而华侨从早期“只问家乡,不问国家”的侨乡认同,发展到清末视中国为“祖国”的国家认同,再到抗战时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两者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疏离状态发展到紧密结合的命运共同体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刺激下,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的各派政治力量如何争取华侨支持,如何向华侨传播民族主义思想,如何从族裔、文化、政治等维度界定华侨与祖国的关系,构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对于华侨有何意义等,这是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该成果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力图取得以下目标:(1)通过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分析,深化华侨与祖国关系的研究,以揭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跨国化”特征和“华侨”一词的丰富内涵;(2)运用跨国主义理论,突破民族国家的思维模式,从多维的、整体的、连贯的视角考察近代华侨认同的多元性、流动性、叠合性、跨国性等特征,并在比较的视野下,充分揭示华侨民族主义与跨国主义的复杂关系。(3)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之间的隔阂,运用思想与社会互动的方法,考察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美洲华侨社会结构乃至权力诉求的影响,拓展华侨史研究的深度。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该成果主要分析和论述近代中国“跨国民族共同体”这种特殊民族主义话语生成、海外传播与华侨接受的社会化过程,重点考察民族主义话语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洲华侨身份建构的影响。书稿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约计40万字。书稿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如下:

  (一)中国民族主义者的话语动员

  书稿首先探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这两大革命高潮时期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如何运用民族主义话语,并根据祖国救亡图存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各派政治势力所处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诉求、不断变化的侨情来界定、阐发并塑造中国海外移民及其后代的“中国性”或“华人性”,乃至“国民性”,阐述一个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于华侨的重要意义,引导华侨对祖国领土及主权等国家核心利益的关切,乃至最后为祖国的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改良派和革命派因政治立场的差异,对中国种族、民族、国民、文化等的理解不尽相同,在华侨动员时也存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但尽管如此,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从族裔和文化的角度,视华侨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政治民族主义话语来阐释华侨与中国的新关系,将自在的“族裔—文化”共同体发展成为自觉的“族裔—文化—政治”共同体,华侨也在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成为能承担民族复兴责任的“国民”。与辛亥革命时期相比,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华侨的祖国意识也有较大发展,但民族主义话语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抵御外来侵略,复兴中国民族,建设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人民幸福的强大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国先进政党、进步势力和爱国人士阐扬的中心话题,也是他们最为关心的核心利益。但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话语与辛亥革命时期仍有不同。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话语与革命思想相结合,更多地指向内部的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通过推翻清政府而建立一个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进而实现民族的独立富强,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利权。而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话语则明显地具有对内凝聚、对外区隔的功能,也就是强调国内各政党、各民族、各界别、各阶级的团结一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个人、阶级、民族、政党等利益必须服从于民族国家的利益,实行全民总动员,以集中力量战胜日本侵略者。

  (二)民族主义与美洲华侨认同的演变

  书稿从近代美洲侨社不同时期的几次社会冲突或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考察民族主义语境中美洲华侨如何根据自己的当地经验,理解来自祖国的民族主义召唤,以及如何调整侨社内部不同团体与民族国家的关系,以阐释近代美洲华侨认同在中国侨乡、中国国家、美洲国家之间的转换及纠缠。

  从19世纪末三邑华侨与四邑华侨间的纠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少年报》与宁阳会馆的冲突,再到全面抗战前期“救乡即是救国”口号的提出,及太平洋战争后“救盟友即是自救”的话语动员,大致展现美洲华侨认同演变的趋向: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还未兴起前,美洲华侨主要是通过宗乡关系而自发形成侨乡认同;从辛亥革命起至抗日战争时,美洲华侨的中国国家认同日渐增强,这是一批批中国民族主义者不断塑造的结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洲华侨的认同又出现新的特征——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这两种话语交织影响下的跨国认同。近代美洲华侨这种范围不断拓展又有所叠合的认同,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日益频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发展与海外传播。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对海外华侨的认知、态度与期待,也影响到美洲华侨在变动不居的国内外局势中试图建立弹性身份的心理纠葛。尤其是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执政的国民党及其他政治势力对华侨展开民族主义的话语动员,而华侨对民族主义话语的接受,也表明华侨相信民族国家可为其提供秩序、归属和前景,但仍残留着宗乡认同之痕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话语的交织,表明中国既期望华侨能进行“我者”与“他者”的区分——中国与他国,又期望华侨能超越这个界限,从更高的命运共同体层次进行新的“我者”与“他者”的界定,即反法西斯的同盟国家与发动侵略战争的轴心国。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在美洲侨社的传播和接纳,并非是线性发展的。来自于乡土社会的美洲华侨主要依靠血缘和地缘的原生性关系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权威,并向华侨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这就导致各派政治势力在试图唤起与增强美洲华侨的民族国家意识时,一方面要削弱华侨僵化保守的血缘、地缘等传统宗乡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中“血缘”“地缘”等关系的弹性,将美洲华侨的宗乡观念导向抗战救亡的民族主义大道上。

  (三)美洲洪门的民族主义话语与政治诉求

  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抵抗外来侵略、建立独立而强大的民族国家逐渐发展为一种社会思潮,并波及美洲侨社。此时,深受革命派民族思想影响的美洲洪门,也着手打造一套自己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书稿探讨美洲洪门如何挪用清末革命党人对其阐发的民族主义话语,通过洪门报刊、洪门的历史纪念、洪门集会等方式,热衷宣传其历史功绩,以图在侨团林立、相互竞争的侨社内通过争取华侨抗战领导权来扩张其在侨社的公共权力,并积极回国组党参政。

  民国成立后美洲洪门对其革命历史和功绩的大力宣扬,及其愈发凸显的参政意图,无不反映美洲洪门期望实现从民间社团到国家政党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美洲洪门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与阐发,既体现美洲洪门愈发强烈的政治诉求,也表明美洲洪门在面对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转型时所面临的危机——美洲洪门必须抓住时机并随之转型,否则,将丧失既有地位和影响。虽然美洲洪门的民族主义话语充溢着较为强烈的政治诉求,如取消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各政党平等参与的联合政府等,但其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把参政议政的机会寄托在独裁统治的国民党身上,抑或在国共两党之间同时下注,这反映美洲洪门在参政道路上的相对幼稚与不成熟,最终导致其参政理想的幻灭。直至1948年6月致公党单独发表《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宣言》,正式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以民主党派的身份开启了真正参政议政的新型政党道路。

  三、成果的主要价值

  该成果是华侨史、中国近现代史与区域国别史研究的交叉领域,对于考察近代华侨与祖国的关系、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乃至华侨在当地国的生存发展路径,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认为,研究近代各派政治势力对华侨民族主义的话语动员,评估其话语的力量,可以丰富华侨民族主义形成因素的研究;分析跨国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内涵,可深化我们对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特性的认识;考察民族主义语境下美洲华侨的侨乡认同与国家认同、祖国认同与当地国认同等不同层次、不同国别共同体之间相互竞合的认同关系,可以更好地在多元认同中把握和理解华侨的祖国认同;考察民族主义话语与美洲华侨社会结构演变的关系,可深化华侨社会演变的动力研究;从民族主义话语资源的角度,考察美洲洪门的民族主义叙事与权力诉求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化海外洪门史乃至洪门回国参政史的研究。

  从研究的现实意义来看,书稿探讨和评估近代民族主义话语对华侨思想动员的价值,这对当今我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话语动员,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凝聚侨心,汇聚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可以提供一定的历史参照。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粤 ICP 备 06074866 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广东社科中心B座9楼 邮政编码: 510635